国产动画《哪吒2》总票房目前已经突破156亿元,位列全球影史第五名。影片中,贵州流传2500多年的侗族大歌为其配乐增色。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哪吒2》和侗族大歌的结合既是非遗与现代艺术的一次创新融合,也是民族文化的一场破圈实践。作为《哪吒2》配乐的演唱团队,榕江县侗族姑娘杨想妮带领的乐团正在从村寨老戏台走向世界舞台。

流 量
“《哪吒2》中的侗族大歌真是神秘而美妙。”
“侗族大歌和国产动漫协奏出东方韵律。”
今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一举成为国产电影“顶流”,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五、登顶动画票房榜榜首的亚洲电影。随着电影一路高歌猛进,其中的“侗族大歌”配乐引来海内外网友的点赞。

当侗族之声唱响世界,距离贵州“村超”足球场14公里的榕江县乐乡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流量。
“这一个多月我把一年的电话都打完了。”在和贵州舞乐蝉歌乐团创始人杨想妮刚见面的半个小时,她的电话就没有停止过。“有很多的音乐节、线上的录制,还有很多商演对接找到我们。”
文化的破圈传播让杨想妮团队备受瞩目,近一个月来,他们已经在香港、北京等地进行了近40场演出,接近去年全年的演出数量。

舞乐蝉歌乐团在贵阳演出
国漫和侗族大歌的相遇,缘于一次偶然。
“首先,我们运气比较好。”杨想妮笑着回忆和《哪吒2》音乐制作人杨芮见面的场景。“导演千辛万苦才找到我们,他做音乐的时候试过了国外的乐团,甚至是童声,都觉得不行,直到在B站上发现我们。”
在她看来,互联网为《哪吒2》和侗族大歌打开了双向奔赴的通道。
“如何让远在北京的音乐制作人听到贵州大山里的声音,只有网络了。我们一唱起来,他就说,稳了,就是这个声音!”
杨想妮团队为电影中宝莲盛开、龙王登场等片段演唱了配乐。“声音和画面的融合度是非常高的,导演用了钟、铃铛之类乐器,不断强化了东方的音乐表达。”

舞乐蝉歌乐团创始人 杨想妮
在与国产电影的合作中,侗族大歌实践了一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然而,据不完全估算,仅在短视频平台,侗族大歌相关的活跃账号就有超过百个,部分头部账号的开设远远早于想妮团队。那么,为什么是他们呢?
专业,让想妮团队有了接住流量的底气。
“这样的商业合作是有门槛的,音乐老师会问我们能识谱吗?可以唱四部和声吗?大家需要在一个共同的音乐语言系统中完成合作和创作。”
古朴的非遗需要转化为现代而专业的表达。幸好,想妮团队十多名歌者都是高校的专业学生。
“我们在学校学习的乐理知识、专业素养,成为彼此合作的土壤,让我们能够抓住更多的机会。”杨想妮说。

土 壤
这天,在榕江县侗文化专家杨艳红的带领下,杨想妮来到位于榕江县车江一村的侗戏编导王世平家。只为一个目的:寻歌。
侗族的音乐主要靠口头流传,它们像繁星一样散落在侗族村村寨寨。
而杨想妮想做的事情是,把这些音乐找到,记录下来,写成曲谱。她将这个过程称为:寻歌。

杨想妮(右一)在榕江县侗戏编导王世平(左二)家寻歌
60岁的王世平双手捧来了早就泛黄的侗戏乐谱。“这是我在1987年编导的侗戏。”他说。
这间房子里,年长的、年轻的侗家人唱起了曾经红极一时的戏曲。
“我们十八九岁就登台唱侗剧了,他是龙王,我是龙女。”杨艳红翻出了两人表演侗戏《丁郎龙女》的剧照。
“杨老师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有时候发现我唱得不对就会打电话给我指正。”每当青年歌者杨想妮将自己的唱歌视频发到网上时,唱了小半辈子侗歌的杨艳红都会细细观看,提出观点。
“那当然了,要去教侗歌,你得先过我这关。”杨艳红说。

王世平保存的侗戏剧本
侗家人常说饭养身,歌养心。侗族人对歌唱的热爱也是杨想妮的初心。半年时间,团队已经到11个侗族村寨寻歌,收录了上千首侗歌并翻译出300多首。
“收集到这些音乐之后,我们就可以再创作,加新的元素进去。”杨想妮说,“作为侗族的青年,我是有传承的使命感的。”
创新的能力来自侗族人时代的传唱,也来自杨想妮从小的积累。
都说侗族人学说话起就会唱歌。6岁时,杨想妮就登台献唱。小学三年级,榕江县的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让她得以进入歌班开始系统性学习。

杨想妮在“村超”现场演出
“我们那时候的老师是从贵大艺校毕业的。”当时的想妮从未想过,自己也可以凭借歌唱考入大学。“读初中的时候,有人就在质疑和反对,觉得唱这侗歌什么用。但是我妈妈就很支持我。”
唱歌,让杨想妮走出了一条和别人不同的路,而在她决定回乡创业、以歌谋生时,“村超”来了。
“我回来的时候恰逢‘村超’红火,2022年榕江大力发展新媒体,我是第一批在榕江做新媒体账号的。”从那时起,杨想妮发现,互联网可以让更多人听见自己的歌声。“当个自媒体人要全能,要拍照、拍视频、剪视频、宣发,还要自己出镜。”现在,杨想妮自己运营了10多个账号,有的专门教授侗歌,有的专门寻歌。
从民族热爱,到专业培养再到新媒体加持,当地的文化土壤让侗族大歌这一古朴的非遗找到了年轻的出口。

生生不息
这段时间,杨想妮的团队新加入了7个唱歌的姑娘。
“我们招聘是有门槛的,必须会唱侗歌、会刺绣、能表演。”在她看来,要将侗族音乐传承好,必须有更多人的力量。
“我们马上要在这里搭建一个新的直播间,组成一个小团队,制作一些优质精品的短视频,晚上进行侗歌教学直播。”想妮已经为团队规划好未来。

杨想妮(左)和舞乐蝉歌乐团成员左江婷(右)在短视频平台直播
这一晚,新成员第一次学着上岗直播。
“读大学的时候我就想回家弄一个这样的团队,现在开始实现愿望了。”在新成员左江婷生长的村子,说侗话已经成为稀有。“我们村的年轻人都不愿意说侗话,我是初一才接触到侗族大歌,但是长大后,我觉得学习自己民族的东西很自豪。”
在与时代的碰撞中,从千年前走来的侗族大歌不再只是村里口口相传的生活方式,它赋予了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力量,也在古朴和时尚的对话中走向更大的舞台。
“《哪吒2》里有一句话,因为我们还年轻,不知道天高地厚。我们就是要把自己的民族文化挖掘出来。”说起对于侗歌的传承,杨想妮眼神坚定。“我会相信,当你真诚地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它肯定是会反哺到你。我会用我的一生,把侗族音乐传承好。”

舞乐蝉歌乐团
记者手记:
从村寨戏台到世界舞台,在一路唱着歌向前走的杨想妮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乡村青年身上的自信和底气。这一底气来自亲友的托举,来自文化的认同,也来自时代的开放包容、气象万千。杨想妮不止一次说,自己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古朴的非遗为她提供了向下扎根的沃土,而她也在向上生长的不懈努力中,用自己的歌声唱出一树繁花。
榕江融媒对本文亦有帮助
记者: 刘粒粒 梁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