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世峰
日本政府4月1日出台“国土强韧化下期计划”草案,以应对自然灾害和基础设施老化。该计划将道路桥梁修缮维护纳入其中,部分缘于埼玉县一处道路1月28日突发塌陷事故,导致一名卡车司机被困,救援工作至今未见成效。而发生地陷的原因,就是地下污水管道老化所致。

救援现场 资料图
下水管道老化致路面塌陷
事发地位于日本首都圈埼玉县的八潮市,距东京市中心约20公里。1月28日上午,八潮市某住宅区的一处县道交叉口突然发生路面塌陷,出现一处直径约10米、深约10米的大坑,一辆正常行驶的卡车坠入坑中。卡车司机是一名74岁男性,起初他意识清醒,能与救援人员对话,但数小时后失去了联系。1月29日凌晨,事发地又出现一个长约10米、宽约7米的大坑,与第一个大坑相连,深度无法测定。事故发生大约一周后,坠车的坑洞直径从10米扩大到40米。
当地政府部门说,道路塌陷由下水管道老化引发。由于沙土和水不断流入坑中,救援工作进展缓慢。为防止坍塌继续扩大,当地于1月29日夜间将上游的下水道污水向周边河流进行了紧急排放,并要求县内12个市町约120万居民限制用水。2月5日,救援人员使用水下机器进行探查,在塌陷现场下游100米至200米的下水管道中,发现了疑似卡车驾驶室的物体,目前仍未发现被困司机的踪迹。
对此,埼玉县政府成立了“恢复方法研究委员会”。2月22日,县政府召开情况说明会,计划在5月对下水管道进行绕道处理。由于地下状况复杂,涉及面广,该委员会委员长森田弘昭推测,“事故现场需要两三年时间才能恢复如常”。

下水管道老化如何引发大面积路面塌陷?埼玉县政府解释说,由于沙土流入破损的管道,导致地下出现空洞,车辆经过时道路因承重过大发生塌陷。据日媒报道,发生塌陷路段的下水道于1983年铺设,至今已有42年历史。
据介绍,这条下水管道是该县东部12个市町污水汇聚的下水道“干线”,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地下管道直径4.75米,在县道交叉口处拐弯。日媒分析事故原因认为,由于管道拐角和高低位差等原因,污水出现流速减缓形成空余空间,在此产生硫化氢,硫化氢与氧气发生反应后生成的硫酸腐蚀了混凝土和金属。
塌陷发生后,日本国土交通省下令各地紧急排查是否存在下水管道破损等情况。日本全国现有大部分下水管道修建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上世纪50至70年代。朝日电视台援引日本国土交通省的统计数据报道,截至2022年,日本下水管道总长约49万公里,其中约3万公里已超出法定50年的使用年限,占整体管道的7%。预计20年后超龄管道将激增到约20万公里。
2015年日本修订《下水道法》,要求针对“发生腐蚀概率较大的点位”进行检查和维护,此后与下水管道相关的路面塌陷事故逐渐减少。即便如此,2022年仍发生2600起塌陷事故,其中大规模塌陷占2%。

2016年11月8日,日本福冈JR博多站附近的十字路口公路忽然塌陷。
基建潮过后维护人员大减
据报道,日本各地的地下管道正在加速老化,类似事故时有发生。2024年9月,广岛市一个路口附近发生水管爆裂后,地面出现塌陷,形成一个长约40米、宽约15米的大坑。路口附近有8栋建筑出现歪斜、开裂,当地居民被临时疏散。广岛市官员称,事发时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下水管道的盾构施工。
2022年7月,仙台市一处下水管道发生破损,导致路面出现大面积塌陷。2022年6月,埼玉县川岛町一国道人行道路面塌陷,一名80多岁老人骑车路过时坠入坑中。这两次也是因下水管道破损,周围泥沙被冲走而造成的事故。
2016年11月8日,福冈市JR博多站前发生大规模路面塌陷事故。事故发生于当天凌晨5时15分前后,两处塌陷面积逐渐扩大,变为长约30米、宽约27米、深约15米的大坑,积聚了地下水和下水道污水,形成一个大池塘。当时,这一事故一度造成约800户停电。福冈市调动了1000余人次应急力量,耗时一周灌注了约3000立方米特殊水泥和碎石,才将路面恢复。所幸事发凌晨,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按照日本政府相关规定,对下水管道的检查至少“五年一次”。但在日本基础设施建设大潮过后,各地检查和维护下水管道的相关职员逐年减少。据统计,1997年有4.7万名相关职员,到2021年已降至2.69万人。
此外,各地由于人口减少用水量缩减,相关部门入不敷出。在埼玉县春日部市,目前正开发利用防灾设施以增加收入,即开放参观东京首都圈外围的排水道。据称,这是日本建设的世界最大级别排水系统,可以将大型台风和暴雨带来的大量雨水排入地下。

游客参观春日部市东京圈外围排水道。
据介绍,排水系统进深177米、宽达78米,建在穿过春日部市的16号国道正下方,位于地下约50米处,总长约6.3公里。工程于1993年开工建设,2006年建成。2018年起,该设施平时“闲置”时开放参观,近年来受到游客青睐,目前年参观人数约6.2万人次,成为与热门动画片《蜡笔小新》并驾齐驱的春日部市旅游胜地。
为防范下水管道老化和破损,日本政府采取了各种对策。相关部门引入水下机器人、传感器准确锁定风险点位,并通过人工智能(AI)分析过往数据,预测容易发生老化的位置,防患于未然。
日本政府4月1日公布了“国土强韧化下期计划”草案,面向2026至2030年度,项目规模超过20万亿日元(约合9710亿元人民币)。去年7月,日本内阁就通过了新版“国土强韧化基本计划”,主要目的是防备突发的自然灾害。目前的计划除了防范南海海槽大地震和暴雨灾害,还将针对类似埼玉县八潮市道路塌陷事故等情况,加紧实施基础设施老化对策,中央和地方政府管理的道路桥梁中需要尽快维护的桥梁约有9.2万座,到2030年度将修缮完成率从2023年度的55%提高到80%,2051年度全部完成。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国土强韧化推进总部会议上强调,“必须稳步推进以减轻损失”。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