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换种方式游博物馆?在济南市博物馆,3D建模技术让陶俑“动”了起来,汉代宴饮的欢腾景象仿佛就在眼前;想和李清照打个照面,听她吟诵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点击“齐鲁文化大模型”构建起的时空地图,她一生的活动轨迹都展现在你的面前……科技有了人文底色,文化才能“动”起来、潮起来、火起来。

近日,山东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大会在青岛召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落实好各项重点任务,更加强化推进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活化、泛在化,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融合创新,不断提升文化科技融合产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
这是山东在奋力开创山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上“挑大梁”的一个缩影:“传统”为现代增加精神养料,吸引着一个个悬浮的现代灵魂:现代技术给文化换上“新衣”,让其焕发新的活力,为跨越千年的精神交往架起一座技术之桥,齐鲁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优势、发展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齐鲁大地,是经济重地,更是文化高地,龙山文化、儒家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运河文化在这里交汇,文化,既像泰山一样,是这片土地的巍峨地标,又如黄河水一样,千百年来浸润着这片土地,形塑其每一寸肌理。牢记嘱托,山东以更强担当、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坚决扛起文化大省责任担当,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书写山东华章、贡献山东力量。
山东推动齐鲁文化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让其活起来、火起来。2023年,山东省上线了全国首个省域文旅资源的元宇宙平台,提供了文旅延伸、文旅孪生、虚拟文旅、交互文旅、数字资产和特色文旅六大功能;山东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通过数字赋能文化产业,山东培育壮大数字出版、5G高新视频等行业,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政策密集落地,指方向、添保障。文化数字化建设,是“新事物”,需要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指引,也需要统一的规划蓝图。山东推进文化数字化基础好、起步早、力度大、政策足。14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文化数字化行动计划》,从人才、产业等多个方面为数字文化发展作出部署;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要在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上下功夫、求实效。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建好“齐鲁文化大模型”,推进一批文化展示体验项目。政策背后的深意便是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有“好牌”,更要将“好牌”打好。
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不仅能够润泽时代、抚慰人心,更能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场景。如同《哪吒2》《黑神话:悟空》爆火留下的启示一样:以现代科技对文化进行创造性编码,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此次大会上,山东数字文化集团揭牌成立,将建设山东数字文化科技研发应用中心。这不只是文化的机遇,也是人和产业的机遇。如何从数字文化融合中找到破局新路径,将千年人文沉淀转化为文化发展的“燃料”,是值得探索的方向。此外,对于有志于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来说,在文化数字化上玩出“新花样”,则是时代提供的新风口。
相信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将赋予齐鲁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表达形式,让文化产业发展赛道丰富而广阔。(文/陈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