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西太平洋斑海豹“旅居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4:48:00    

新华社沈阳4月16日电 题:西太平洋斑海豹“旅居记”

新华社记者高爽、齐琪

暮春时节,气温10摄氏度上下的辽东湾海域仍有凉意。而这样的气候对旅居在此的西太平洋斑海豹来说,正是休憩的好时节。

4月16日,是中国“斑海豹保护宣传日”。日前,记者来到位于辽宁省盘锦市的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赶在斑海豹游出渤海继续北上前,近看“辽东湾精灵”的真容。

从三道沟渔港出发,行驶2海里左右,一处滩涂上便出现了数十只斑海豹的身影:身体呈纺锤形,背部灰黑色的皮毛上有棕黑色的斑点,腹部发白、斑点稀少。

船在离岸50米左右的位置缓缓停下,斑海豹们正怡然自得地享受春日暖阳。记者看到:在陆上运动时,斑海豹用短小的前肢抓地,身子一弯一弯地挪动着前进、慢慢悠悠,圆鼓鼓的肚皮沾上滩涂的泥浆;顺着斜坡“溜进”海中后,它游泳速度极快,不一会小脑袋就从几百米外的海面上露了出来。

2024年4月16日,被放归的西太平洋斑海豹在辽宁大连市旅顺口区附近海域活动,一只斑海豹身上的信标露出水面。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近年来,由于人为活动干预减少、政府部门严厉打击盗捕盗猎等违法行为,旅居辽东湾的西太平洋斑海豹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并有增加趋势。此外,自2015年起,盘锦市先后启动“退养还湿”“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恢复滨海湿地8.59万亩、新增自然岸线15.77公里,也给西太平洋斑海豹创造了更好的繁殖和栖息环境。

“斑海豹在辽东湾活动期间,告知渔民不要在其栖息地周围开展作业、发现需要救助的斑海豹及时报警,是我们的重要工作。”辽宁省盘锦市公安局沿海安全保卫局辽河口沿海派出所所长任焕才告诉记者,通过多年的宣传,市民、渔民保护斑海豹的意识显著提高。

作为唯一能在中国海域繁殖的鳍足类海洋哺乳动物,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西太平洋斑海豹现存数量2000余只。辽东湾海域位于中国海域结冰区最北端,是西太平洋斑海豹世界上八个繁殖区中最南端的一个。每年11月至12月它们洄游至此,次年1月至2月在冰上产崽,育幼、补充体能后,4月至5月逐渐游出渤海,踏上返回太平洋的旅程。

遗传学和生态学研究显示,辽东湾繁殖区的斑海豹与世界其他繁殖区的斑海豹缺乏遗传基因交流、存在生殖隔离。而每年,都会有一些野外繁殖的斑海豹幼崽会因随破碎海冰飘走、被海风吹到岸上等缘故与母亲走散,失去庇护的它们生存概率极低——救助斑海豹幼崽的意义重大。

2024年4月9日,西太平洋斑海豹在辽宁盘锦三道沟海域的滩涂上休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今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所属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海科院”)共接收了5只斑海豹幼崽:农历正月十五接收的“汤圆”,节气当天接收的“雨水”“惊蛰”……救助人员借用中国传统节俗食物名或节气名,为斑海豹们起了名字。

海科院海洋珍稀动物保护研究室主任田甲申介绍,通过系统化的饲养救助、野化训练和健康评估,斑海豹幼崽将被放归大海。

断奶褪胎毛、体重达到25公斤以上,能追踪和捕捉活猎物,具备游泳、潜水、陆上运动能力,无听觉或视觉功能性障碍、无外伤,血液指标与健康个体一致……救助人员手中“待放归斑海豹核查标准表”每画上一个对号,斑海豹离回归大海就又近了一步。

据统计,自1992年至今,已经有337只斑海豹离开海科院这个临时的家,转身重回大海。

“放归前,我们会在斑海豹颈部下方贴一个重量约110克的信标,只要上面的天线露出水面,卫星就能捕捉到它所在位置。”田甲申说,目前已对50余只斑海豹幼崽进行了信标跟踪,采集到的数据对研究西太平洋斑海豹洄游规律很有裨益。

随着春日渐暖,憨态可掬的“辽东湾精灵”即将踏上北上之旅——年复一年的洄游故事,见证了生命繁衍的痕迹,也记录中国在海洋生态保护道路上的坚实步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