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武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姚志平上榜。邯郸有“太极之乡”的美誉,永年广府古城更是孕育太极文化的沃土。姚志平生于此,长于此,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件武氏太极拳的传承往事。
◎师承祖父
3月26日,春和景明。穿一身太极练功服、精神饱满的姚志平与记者相约广府古城,聊到他的学拳经历,话题离不开他的祖父——一代宗师姚继祖。

1958年,姚志平生于广府,10岁起随祖父姚继祖练拳。在面积不大的姚家院子里,竹子挺立,种植的石榴树、菊花、兰花、仙人掌生长茂盛。在这个院子里,姚志平在祖父的指导下初次练习太极推手。“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的丰富太极武学内涵让姚志平着迷。
在姚志平的印象里,祖父很慈祥,但教拳的时候特别严厉,对“劲法”使用要求高。
1980年,姚志平因参加工作离开家乡。即使工作再繁忙也每天早晚抽出时间来练拳,对他来说,他的生活里已离不开太极拳。
“我记得小时候,老家院子里来拜访祖父的人络绎不绝。祖父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教功夫毫无保留。无论谁来,一番切磋之后祖父都会恭敬地送走客人。”姚志平说。
姚志平说,一开始,祖父只收了四位弟子。这四位就是现在致力于推广传授武氏太极拳的太极名家翟维传、钟振山、王印海、胡凤鸣。后来有人劝祖父:“现在练武氏太极拳的人少,传下来的好东西得想法儿推广呀!”姚继祖这才慢慢改变了收徒理念。
“1984年4月,国际太极拳(剑)邀请赛在武汉举行,成为太极拳走向世界的一声春雷。来自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名选手与中国内地近百名选手参加了表演比赛、切磋技艺。我的祖父被评为全国十三位太极名家之一。从那时之后,祖父不仅‘育新苗’,也收‘洋弟子’。”姚志平说。
姚继祖晚年也在致力于太极拳推广,编纂了《武氏太极拳全书》。编纂时,姚志平协助祖父完成了编书工作。2004年,姚志平工作退居二线后,就开始继承祖父遗志专心练拳。
◎痴迷太极
姚继祖师承李逊之,李逊之的父亲是李亦畬,李亦畬就是武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外甥。

说到太极拳,就不得不聊聊《太极拳谱》,这是发现较早的太极拳拳谱,被练习太极拳的人奉为圭臬。
姚志平说:“李亦畬追随舅父武禹襄学拳,并将所学手书完成三本《太极拳谱》,这就是‘老三本’。‘随曲就伸’‘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拳理都记载其中。”
说着,姚志平向记者演示了起来:“我的练拳体会是太极拳不较劲,随曲就伸就是顺着对方的力,不去和对方硬碰硬,要借力卸力。太极拳不同于别的武术,别的武术是‘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太极拳则是以静制动。”
姚志平说:“不应该评价别人练的拳好或不好,应以自己修身养性为主,这也是练太极拳教给我的待人处世方法。”
从广府古城东门进入,不远处就是武禹襄故居。这座清代民居不仅见证了历史变迁,还讲述着武氏太极拳的深厚渊源。
最里面一间四合院就是武禹襄曾经居住过的院落。姚志平介绍:“樱花快开了,太极拳促进了当年的中日民间交流。”院落里种植的是1991年首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举办时,日本太极拳协会负责人及川勋子从日本带来的樱花树苗。
院落里的一副对联“立定脚跟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是书法家武福鼐撰写的。就是说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要转换平稳、心神内敛、平心静气去练拳,仔细想想这句话也蕴含人生哲理,让更多的人用心去感悟太极文化。
◎传承普及
“现在我们练习太极拳,更多的是作为一项健身运动练习并推广开来。大众化的太极拳不是最开始用于实战的技击太极拳。”姚志平说。

3月21日,第一届亚洲太极拳日邯郸分会场展演,广府古城太极文化广场上,3000名学生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太极拳方阵。姚志平感慨,让更多的人习练太极拳,是他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使命。
姚志平说:“这一想法是受祖父的影响,祖父一生坎坷,也一生追求太极拳。当年他把保存下来的《太极拳谱》又还给李家,这在太极拳武界被传为佳话。姚继祖是永年武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我有责任去接过‘接力棒’。”
同时,姚志平坦言,传承这项传统武术也有危机感,真正长久习练武氏太极拳的人较少。在培育新人时,他特别注重选拔能认真习练、持之以恒的人,要靠得住、人品好、不张扬。
姚志平说:“武氏太极拳贵在强身健体、平心静气。以前,我喜欢找个安静的地方练拳,现在则是想着让更多人了解武氏太极拳,我想我的祖父是非常希望我去做这件事的。”
为此,自2015年开始,姚志平担任永年广府武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连续举办了11届太极拳技理交流大会。他免费为弟子及学员培训,不谋取利益,参会学习者不下2000人。
太极文化正成为邯郸一张亮丽的名片,这片土地是太极文化的根。“作为太极拳非遗传承人,我也将更加坚定地传承和弘扬太极拳,引领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姚志平说。
本报记者曹楚琦 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