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破土时,墒情催人忙。在华亭市绵延起伏的川塬间,整地、播种、施肥、覆膜,农户们踩着墒情抢农时,千沟万壑间跃动着星罗棋布的“春耕音符”。
在华亭市马峡镇中药材基地里,药农李招弟正弯腰将独活幼苗栽入墒情饱满的土壤。
作为“华亭大黄”“华亭独活”核心产区,马峡镇先后建成双车路千亩中药材标准化(GAP)种植示范基地和良种繁育、新品推广等百亩试验田6个,2024年全镇药材产量达2.34万吨。今年,马峡镇锚定“建设陇东中药材产业强镇”发展目标,计划打造S304线千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暨百亩试验田、中药材产业数字化体系示范点、道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厂等项目,逐步构建起 “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增收体系。
药苗刚扎进土,银膜就追着春光铺开。
在华亭市山寨乡峡滩村农田里,覆膜机将地膜化作银色铠甲。“膜边压实,不然大风一刮全白干!”村支书兼农技专家张平一扯着嗓子示范。“这膜一盖,地温涨得快,苗子就像睡在热炕上!”作为山寨乡“顶凌覆膜”的关键举措,全乡充足地膜储备让春耕底气更足,田间地头处处是“人机协作”的默契画面。
“肥料2万吨、地膜1200吨、农药3吨……春耕所需农资已全部到位”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乔凯指着仓储数据板介绍。
为切实保障全市春耕备耕工作有序开展,华亭市农业农村局组建10支农技推广队下沉基层,推行“三包”模式,推进产业地块预留、示范点规划及项目手续协调;联合开展农资市场执法检查,保障质量稳价,落实“四早”措施。以产业产值最大化为目标,因地制宜调整结构,提质增效促农增收。
在关山环抱的西华镇,林麝养殖正书写着“点草成金”的传奇。
“我们给每个养殖区都装上了‘电子管家’!”林麝基地负责人胥小龙指着监控大屏介绍,“这套系统能24小时监测林麝体温、活动轨迹,加上人工每日‘健康打卡’,确保每只林麝吃住放心”更妙的是“党支部+企业+农户”的共富模式,村民李国富边种车前草边讲:“现在我参与饲料种植,夏季还采摘树叶,比在外头打零工强!”目前已有100多户端起“生态饭碗”,待项目满产,还将带动200余户增收致富。
从马峡镇的药香到山寨乡的银膜,从华亭市的农资供应到西华镇的呦呦麝鸣,春耕交响曲正激荡陇东川塬。
通讯员 蔡崇敏 孙家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