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此时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远而感觉愈加旺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高峰。因此养护好“阳气的生发”、养护好肝至关重要。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王清海主任中医师建议,大家趁早春光明媚外出踏青扫墓,在游山玩水中锻炼身体,舒缓心情,调养肝气,从而舒展严冬积攒下来的肝气郁结心绪。
同时,在饮食上,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此时养生重在健脾祛湿疏肝养血,应多吃“柔肝”的食物。
阳气生发,肝火最旺
清明节气刚好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此时桃花初绽,杨柳泛青,草木吐绿,清洁明净,就连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王清海说,“当人体的肝气随着春日渐升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因此,清明习俗里也由此产生了踏青的活动,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清肺健脾,增强心与肺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清明前后气温起伏多变,适当固护正气有助于驱邪防病。而艾草,就是此时最佳的选择。王清海认为,此时是艾草一年中长得最好的季节,除了口感鲜嫩,药效也最足。艾草可以帮助人体升阳,抵抗外邪,对脾胃起到保护作用;另外,艾草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可祛湿避秽,增进食欲。用艾草水泡脚,能有效地去除体内虚火;而天天用热水泡脚,也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赶走体内湿寒。
唐代名医孙思邈曾言:“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春天肝阳上亢,酸性食物会导致肝气过盛、损伤脾胃,所以春季饮食忌酸。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可多食些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菠菜、山药,以便柔肝养肺,增强体质。
需要提醒的是,清明节后进入暮春,气温升高,人体阳气升动而向外疏发,气血运行波动较大,因此应慎食“发物”,以免诱发旧病宿疾或过敏性疾病。
乍暖还寒,保护阳气
清明出行,还要继续保持“春捂”。王清海指出,清明前后气温多变,忽冷忽热,素体脾虚湿寒重的人们,外出时仍然要注意保暖。稍不注意,风寒湿邪侵入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肌肉关节的疼痛,比如颈椎、腰椎等不适。
专家建议,此时可多用艾灸,温经散寒,以及按揉太冲穴,疏肝理气。
(1)艾灸大椎穴,温经散寒
大椎穴是督脉上的重要穴位,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方。艾灸大椎穴可以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特别适合因受凉引起的颈椎疼痛。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距离皮肤2-3厘米,以温热为宜。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周2-3次。
(2)按揉太冲穴,疏肝理气
太冲穴是肝经的火穴,能够把肝气肝火消散掉。通过按揉“太冲穴”,可以让人体郁结的气最大限度地冲出去,消除过于旺盛的肝气、肝火。
按揉方法:仔细找到最痛的点,然后从“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推揉,有助于将肝火泄发出去。
文|记者 张华
海报|美编 范英兰
音频|记者 林清清
编辑:郭子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