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作为大唐北都,安史之乱后,防御北方侵扰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因此那时能来太原担任军政主官的,大都为政坛上的重量级人物。其中,三晋名人裴度,曾两赴太原,二番担任府尹、北都留守和河东节度使。
裴度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在朝廷和地方任职,凭借个人影响力维系江山安危,掌控时局20年,威望、德行、功业堪与郭子仪比肩。
裴度第一次出镇太原前,是中书省的实际掌门人。唐代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将原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形成相互制约,以确保皇权的高度集中,因此“三省”掌门人,都可称为“相”,官职显赫。担任过宰相却来太原任职,属于降格使用,而裴度遭遇两番外放的原因,一是朝廷事起就用他、事平就贬他的用人手腕,二是他为人行事耿直、在朝“知无不言”,常被一些同僚嫉恨和惹得皇帝不悦。
比如唐元和十四年(819),裴度首次下派太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极力反对唐宪宗纵容宦官势力横征暴敛;唐开成二年(837),他二度来太原,是因为北方局势复杂,唐文宗只得把72岁的裴度再次派往太原坐镇。这一次,可能是因为很多人从长安跑到洛阳看望裴度,引起唐文宗警觉,因此皇上遇到从洛阳回到长安的人就问:你去东都见到裴度没?
裴度在太原身兼三职,既是知府,又是皇帝陪都的大管家,还是指挥五万五千精锐之师的河东节度使。但遗憾的是,《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在记述裴度生平时,落笔都集中在他削藩平乱、为国举贤的重大事迹,以及归居洛阳、以求避祸的生存策略上,而对他在太原的活动着墨极少。幸好,裴度与一直关注故土太原的白居易交往很深,这使得后人可以从二人诗文往来中,窥看到一些他在太原的宦迹文痕。
比如白居易《又和令公新开龙泉晋水二池》这首五言律诗写道:
旧有潢污泊,今为白水塘。
笙歌闻四面,楼阁在中央。
春变烟波色,晴添树木光。
龙泉信为美,莫忘午桥庄。
这首诗称赞裴度任职太原期间兴修水利,将昔日死水潭疏浚改造成清水塘的政绩。根据明万历版《太原府志》的记载,太原辖内有四处“龙泉”,而裴度疏浚的,应是处于“开化山”也即蒙山之麓的那一处;诗题中所提“晋水”,指处于晋祠之内的难老泉无疑。从诗中水中有楼、时闻笙歌四面,春漾烟波、林木添光这样的描述看,裴度当年为太原增添了两湾景色宜人的大湖,而且,裴度在诗中一定流露出对太原的眷恋和掩饰不住的喜爱,这才导致白居易提醒他:太原的龙泉虽然美,但请别忘记你在洛阳的“午桥庄”庄园啊!
可惜,裴度写给太原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一首《太原题厅壁》五绝:
危事经非一,浮荣得是空。
白头官舍里,今日又春风。
这首诗,深沉地表达了裴度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感慨,同时流露出一种历尽坎坷的淡然和笃定。这让我们可以凭此看到,那个伫立在历史深处,无论岁月如何颠沛,我自从容超然的三晋先贤轮廓。
而白居易《酬裴令公赠马相戏》这首七绝,则讲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
安石风流无奈何,欲将赤骥换青娥。
不辞便送东山去,临老何人与唱歌?
太原自古盛产好马,裴度出镇太原后,白居易就托书索骥。裴度着人把一匹名贵的“赤骥”送到洛阳白居易家中后,还附带一页诗笺,写有“君若有心求逸足,我还留意在名姝”的句子。“逸足”指马匹,“名姝”状美女,裴度传递给白居易的信息是,你惦记我这里的骏马,我还有意你宅邸中的美女呢。
白居易在这首诗里,调侃裴度白头却欲效仿风流名士谢安携姬游历,并以他要与“青娥”相伴到老为由,婉拒了裴度,最后打发一名僮仆跟随送马人返回太原向裴度交账。
这个事,很快就被裴度和白居易共同的好友刘禹锡知道了,于是刘禹锡也写了一首题为《裴令公见示诮乐天寄奴买马绝句斐言仰和且戏乐天》的七绝诗:
常奴安得似方回,争望追风绝足来。
若把翠娥酬騄耳,始知天下有奇才。
这首诗调侃白居易作为一介俗人,却渴望像仙人“方回”那样拥有追风快马。三位唐代顶流名人,因为太原的骏马酬诗唱和,算是为“自古并州有好马”烙上一个诗意沛然的历史印记。
并州新闻 马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