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语
在去世前一个月,鲁迅先生留下了七条遗嘱,其中一条是:“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先生不会知道,在他离开89年后的今天,许多人的生活被学习、工作和刷短视频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我们没有忘记他,相反,先生的作品、文字,比任何时候都传播得更广,堪称当之无愧的文学顶流。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是如何与鲁迅相遇的?又是如何运用新媒体对鲁迅进行阅读、传播和重塑的?鲁迅在我们与新媒体时代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发挥着怎样与众不同的作用?如何理解这其中的“鲁迅热”现象?又应当如何建立与鲁迅的联系?
感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黄海飞老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彬老师和西北大学文学院张宇飞老师的支持,他们将自己的大半精力,放在了阅读鲁迅、研究鲁迅和传播鲁迅上。希望我们能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共读鲁迅,那里的世界与你我都有关。
——李杨(《扬子江文学评论》编辑)

鲁迅照
当代青年与“网红鲁迅”
文/刘彬
近年来鲁迅忽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火起来,B站、微信、微博、小红书、知乎等APP上处处可见与鲁迅有关的图像或文字,弹幕区、评论区、表情包中时时都有对鲁迅的征引或玩梗。以鲁迅为素材或对象的短视频、歌曲、漫画、帖子、有声书等遍网开花,形式既花样百出,主题复变化无穷。仅以见于B站上的短视频为例,就有翻唱歌曲《起风了》而礼赞鲁迅生平业绩的,有以rap形式表现《野草》《狂人日记》等鲁迅作品的,有以鲁迅与周树人为二人而一逗一捧说相声的,有以电视剧《觉醒年代》《楼外楼》中的鲁迅形象搞二创的,甚至已有用最新的AI技术复活鲁迅开口说话的,不一而足。这些视频或严肃或戏谑,播放量都极可观。虽然自有网络以来,就有所谓“网络鲁迅”的产生,但似这般“千树万树梨花开”,并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却似乎还是头一遭。
创造了这一网络奇观的主力军,是以大学生为主的当代青年群体。这是非常有趣而耐人寻味的现象。多年来,鲁迅虽然始终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常客与重点,但也因为考试变成学生们惧怕的对象。然而,偏偏是“怕周树人”的孩子们长大后借助新媒体平台与新技术手段,自我更新了他们的鲁迅印象。在他们半认真半游戏的“玩转”中,总是横眉冷眼的“鲁迅先生”变成了亲切好玩的“迅哥儿”。从避之唯恐不及到玩得不亦乐乎,他们前所未有地亲近鲁迅。他们以新媒体的逻辑和力量,将鲁迅打造成了“流量大咖”,激发了更多人看鲁迅的兴趣。在近几年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多次听到他们描述,是与“网红鲁迅”的遭遇,让他们意外地发现了鲁迅的可爱之处。
课堂里的鲁迅令学生敬畏,网络上的鲁迅却让学生热捧,这足够作为老师的我们反思的了。我并不认为将鲁迅“玩”成网红是一种不敬或亵渎,相反,我觉得这是当代青年在以新的方式向鲁迅致敬,邀请鲁迅进入他们最熟识而乐居的虚拟空间,并且在事实上帮助重新扩大了鲁迅的社会影响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鲁迅逐渐走下神坛而退隐学院。尽管学者们对此有所警醒与反思,但似乎无力改变这一趋势,而鲁迅若失去社会价值而仅存知识价值,那就真真叫人失望了。因此,与新媒体相遇而大放异彩,于鲁迅而言,无异于在学院或知识圈外的一次重生。

B站“【亿万填词】我把鲁迅先生填成了一曲《起风了》——谨此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截图
今日新媒体上“鲁迅热”的一大特点,是呈现和放大了鲁迅的好玩。虽然对于学者们而言,鲁迅由“神”降而为“人”已是与我们拉近了距离,但对于新生代青年们来说,鲁迅得更进一步是好玩之“人”,才能吸引他们亲近。他们以其所熟悉和擅长的方式,使鲁迅好玩了起来,由此开启了进入鲁迅世界的新路径。任何作家或作品要想保持长盛不衰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就必须能够接受后世层出不穷的新的诠释方式。借助新媒体手段使鲁迅与其作品好玩起来,并因此使其得以重返社会,无疑是一种赓续鲁迅文学生命的创举。这一创举是如此之受欢迎,以致线上的“流量大潮”甚至带来了线下的“经济热潮”,主打鲁迅元素的文创产品如帆布包、钥匙扣、手机壳、卡通玩偶等纷纷热卖。当然,看到鲁迅好玩也许只是看到皮毛,但对于无不经过“怕周树人”教育的人们来说,若无忽然看到好玩这一步,恐怕也难有回头重看那一步。
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多元自媒体的涌现。因为有了自媒体,普通大众不再只是信息或事件的被动受众,而是前所未有地获得了参与或制造事件的主动权。这就使得传统媒体的中介性和权威性不再唯一。鲁迅在自媒体上的走红,正是青年们越过包括中小学老师在内的权威的中介,自发创造并自我增殖的现象。换言之,这是当代青年选择直接与鲁迅对话并“发现”鲁迅的体现。鲁迅生前最重视青年问题,最喜欢与青年为友,最反对青年寻求导师,主张青年自己联合起来去开辟新的生路。当代青年之举无疑跨越时空而契合或响应了鲁迅的倡导,因而是深得鲁迅之精神,堪为鲁迅之朋友的。正因为他们选择以鲁迅为朋友,而非以鲁迅为导师,他们才拆解了历来中介所形塑的令人生畏的鲁迅像,重建了他们觉得可亲可敬的鲁迅像。这其中有他们的主体性的体现,而主体性正是鲁迅最期望于青年的。我也是在这一意义上认为,即使高估“新媒体鲁迅”的价值,亦不为过。
有趣的是,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追踪到青年们聚集的虚拟社区中来了。他们选择入驻各类新媒体平台,选择以青年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耳熟能详的话语与之交流。新媒体自带的弹幕区和评论区,不但使平等而即时的互动成为可能,甚至成为最被双方期待之事。象牙塔里的导师摇身一变成了新媒体上的朋友,青年们对此显然是欢迎的,而这也显然有益于革新或丰富学问的传承与推广之道。不是导师引领了青年,倒是青年引领了导师,这是新媒体造就的值得称颂的奇景,也是合乎鲁迅期待的进化之路。总之,对于发生在新媒体上的“鲁迅热”现象,我以为与它所显示的新媒体的变革之力同样甚至更加值得珍视的是,它所显示的当代青年们的主体性与创造力。鲁迅所谓“将来必胜于过去”的希望正在于此。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原标题:《刘彬:当代青年与“网红鲁迅”|在新媒体时代与鲁迅相遇》
栏目主编:陆梅 文字编辑:何晶
来源:作者: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