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业务自2007年进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三年的蛰伏期之后开始进入快车道。又经三年的乱象丛生、野蛮生长,2013年起进入爆发式增长。此间的大背景自然是“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大爆发和“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大炒作。
P2P的前世今生
▌P2P的鼻祖是个孟加拉人。
1974年,孟加拉国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大饥荒,这让当时还在吉大港大学担任经济学系主任的穆罕默德·尤努斯深受打击。
在他看来,漠视贫困、漠视真实世界中人的痛苦与愿望是经济学的最大失败,而不能用经济学知识去缓解并消除贫困,是所有经济学者最大的耻辱。
于是,尤纳斯开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贫困与饥饿的研究中,并于当年创建了孟加拉乡村银行。他开创和发展的“微额贷款”服务,让那些贫穷的人也能获得贷款。因此,他还荣获了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尤努斯的做法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认可。2005年,全球首个P2P网络小额贷款平台——ZOPA(Zone of Possible Agreement)公司在英国成立。
根据最新的官网数据显示,目前平台上已有超过5万名的活跃贷款人和8万名借款人。借贷总额逾5.14亿英镑(约合人民币53亿)。2012年,ZOPA更是获得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投资,老牌金融大佬的支持对互联网金融来说无异于一支强心剂。
尽管ZOPA在英国获得了较大成功,但其发展进程依然受缚。背后的一大阻碍便是“监管模糊”问题。没有权威的监管,ZOPA便无法赢得广泛的信任。不过好消息是,2012年年底,英国财政部对P2P行业表示认可,宣布将进行监管,鼓励人们信任这个行业,以促进其发展。今年,英国有望实现相关立法。届时,ZOPA等P2P网贷机构将成为官方认可的正式金融机构。
P2P在国内的艰难起步
▌中国P2P业务于2007年横空出世。先行者是拍拍贷,它在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起家,带着“让天下没有难借的钱”的愿景,踏上了中国P2P网络借贷业务的开荒之路。
可是,P2P在国内的发展出师不利。原因有三。
首先,彼时中国人的借贷需求并不旺盛,个人借贷市场尚未成型。
国人居高不下的储蓄率便是一强有力的佐证。从纵向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储蓄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80年代初期的34%最高升至2008年的53%,目前仍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从横向看,2011年美国储蓄率是15.8%,日本是21.7%,欧盟27国是20.3%,印度是32%,巴西为17.2%,新加坡为51.5%。中国是50.3%,属于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其次,P2P网站成立门槛极低,且缺乏监管,不免出现假借网贷之名,鱼目混珠、肆意欺诈之徒。
这方面的案例颇多,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2011年9月,贝尔创投成为国内首家被公安机关调查的P2P网贷平台。这一标志性的事件将P2P的风险扯开了一个口子,给狂热的投资者泼上了一盆冷水。但显然,这种个案式的风险远远敌不过高收益的致命诱惑。紧接着,10月份的“天使计划”欺诈案、一年后的“淘金贷”欺诈案……中国的P2P网贷行业就这样在高风险与高收益之间跌宕前行,踉踉跄跄地撞进了2014。
再者,市场监管空白,加之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征信体系,难以取信于民。
根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平主持的《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自2006年开始,P2P借贷平台在中国陆续出现并呈快速发展趋势。截至2013年末,至少有238家活跃的P2P借贷平台,整体数量在700家到800家之间,成交额超过1000亿人民币。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这些平台的资金进出、项目结算、坏账率等数据,鲜有监管。
这些因素导致传统的P2P一直无法做大做强。即使是拍拍贷这样的行业老大,也是在做了7年之后,每月平均成交量仍然难以过亿。
P2P的变革及高层回应
行业变革势在必行。于是,开始出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这一模式的诞生也颇具中国特色。小微企业融资一直是中国经济的老大难问题,P2P行业正是因为相中了这片蓝海,开始一路高歌,狂飙猛进。
一方面,线下团队开始积极寻找小微企业等资金需求方;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积极联系一些金融机构作为资金提供方。就这样,中国式P2P经历了个人借钱给个人、个人借钱给企业、企业借钱给企业的嬗变路径。终于在2013年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在《互联网金融》一书中,作者罗明雄也提及,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社会工薪阶层和小微企业主等有资金需求的人群,是P2P发展的根本原因,民间资金投资渠道有限则是助推P2P行业爆发的重要因素。
目前,对国内P2P网贷的分类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纯线上模式,以拍拍贷为代表。
第二种是线上线下结合模式,以人人聚财、有利网为代表。本次涉事的中宝投资也属于这一类型。
第三种则是纯线下+债权转让模式,代表即是宜信。
所谓的线下债权转让模式,就是宜信的创始人唐宁或其他高管提前放款给需要借款的用户,唐宁再把获得的债权进行拆分组合打包成类固定收益的产品,并通过销售队伍将其销售给投资理财客户。
事实证明,保守的企业可能无法在短期内获得暴利,但步子也会迈得比较稳健;求新的企业或许可以获得高利润,但也容易摔大跟斗。
宜信就是这样一个摔跟头的企业。4月8日,宜信被爆出有8亿贷款已坏账。9日,宜信发布声明称,相关媒体报道与事实不符。这场风波,也把披着“普惠”外衣的互联网金融从云端拉下“神坛”。宜信的回应纵然快速,但今年以来,随着十余家P2P相继出现提现危机或倒闭,P2P的发展乱象也进入了高层视野。
也恰好是在4月8日,银监会首次确认主导对P2P的监管。博鳌论坛上,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表示,按照国务院最近的决定,为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规范和监管,监管部门之间大概做了分工。国务院决定由银监会牵头来承担对P2P的监管的研究。
P2P究竟是金融创新还是庞氏骗局?是前途似锦还是危机四伏?资本逐利与政府监管之间的博弈,无疑是记录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