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质生产力”成为国家发展关键词的今天,STEM人才显然是最重要的人才资源之一。无论是高端制造、绿色能源,还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STEM人才队伍的广度与深度,都直接决定了中国能否支撑起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型。然而,在我们谈论拔尖人才培养、“强基计划”或“科技领军后备”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一点:中国STEM人才的整体规模,是由谁在中学阶段奠基、支撑与输送?答案出乎意料——不是大学教授、竞赛教练,而是数量庞大的高中教师。
即便是中学,STEM人才也不能只倚重少数高光个体或头部学校的选拔。真正支撑起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是一个广泛覆盖、持续供给、梯次培养的人才系统。而普通高中教师,正是这个系统最基础、最稳定、也最需要重视的力量。他们不一定拥有顶级资源,却能在最广大的人群中播种科学理想与技术希望。未来的人工智能工程师、量子研究人员、生物医药专家,或许现在正坐在一所普通高中的课堂里。是否有优秀的中学教师在这间教室里点燃希望,决定了中国STEM人才高原能否厚积成峰。
普通高中教师守着STEM专业“起跑线”
在当前的高中教育系统中,省级示范高中、优质高中等约占全国高中总数的15%,聚集了大量教研精英。相比之下,普通高中占据高中的大多数,其教师队伍承担了全国60%以上高中生的教育任务。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700万高中生进入高等教育体系,其中很大一部分最终进入了STEM相关专业。而这一切的“起跑线”,正是由分布广泛、岗位普通、资源有限的普通高中教师维系和保障的。
STEM人才的培养,从认知形成、课程体验到能力积累,起点无疑在高中阶段。在“新高考”背景下,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作为高考科目,是大多数学生能否进入STEM领域的基础门槛。而高质量的课程能否开出、学生选课的兴趣能否被激发、学生的学科能力能否积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线教师的教学态度、专业能力与育人水平。普通高中教师既是“守门人”,也是“点灯人”——他们的一堂好课、一句鼓励、一次引导,往往是学生走向STEM领域的转折点。
“非STEM教师”构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
值得强调的是,普通高中教师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数理化生等课程的教学中,文科教师通过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世界观和逻辑表达力,音乐、美术、体育等教师则在审美感知、身体素质与心理调节能力方面提供关键支撑。这些“非STEM教师”并非与STEM人才培养无关,恰恰相反,他们是决定学生综合素质与长远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
中国的高中教育体系历来强调“全人培养”,正是在这种全学科协同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形成完整而稳定的学习能力结构,支撑他们在大学阶段顺利跨入STEM专业并长期坚持。
从国际比较看,我们的普通高中在学生培养上相对“抓得紧”,这是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制度文化表现。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强调基础打牢、过程规范、纪律有序,不仅课程负担相对较重,教师管理也相对严密。这种高起点、高覆盖、高执行度的高中教育文化,有效抬高了整体高中毕业生的能力底线,保障了我国有世界上最高比例的STEM高等教育学习胜任率。多项国际评估数据表明,中国高中毕业生在数学、科学素养、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平均水平远高于多数国家,即使在中等生群体中,也具备较强的STEM入门基础。
普通高中教师应成为“面向未来的结构性支撑者”
然而,这一支决定STEM人才规模的中坚教师队伍,仍然面临结构性困境:一方面,普通高中教师在薪资待遇、职称评聘、教研资源、课程开发支持等方面明显不如头部中学的同行,影响了其专业发展的空间与信心。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联系,普通高中教师在推进项目式学习、科研导向教学方面资源匮乏、能力受限。此外,他们往往面临更繁重的班级管理与升学压力,难以系统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工程意识与科学思维。
因此,要真正夯实STEM人才基础,必须高度重视普通高中教师的作用,将其从“默默无闻的执行者”转化为“面向未来的结构性支撑者”。政策上,应通过专项投入保障普通高中“开齐、开足课”的师资条件,尤其在物理、信息技术、生物、化学等关键课程上加大编制支持。应鼓励高校、研究机构设立“中学教师科研实践站”,帮助普通高中教师接触前沿科技,反哺课堂教学。还可通过设立相关专项或计划,建立跨区域的教师成长共同体,激活教师队伍的协作潜力与教育热情。
(作者为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