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也是一个五一小长假,同学从广州来苏州玩,发短信问我哪个园林好。
我想了想回复,别去园林了。
不知道有多少苏州人和我一样,每次有朋友要来苏州,问我旅游攻略,我第一推荐的都不是苏州园林。
不是苏州园林不好,也不是苏州人不去园林玩。
而是在那个还在用QQ和BBS的年代,五一的苏州园林已经是人挤人了。
不知道有多少苏州人和我一样,不太喜欢去轧闹猛,更不会去园林里轧闹猛,更不会在节假日去园林里轧闹猛。
比起去拙政园人挤人,我们更愿意猫在家里看拙政园人挤人。
都不用统计数据,我就敢打包票,五一第一天,在图书馆的苏州人肯定比在拙政园的苏州人多。
同样不用统计数据,我也敢打包票,五一第一天,在全世界各地博物馆的苏州孩子肯定比在苏州博物馆的孩子多。
认同的请在评论区扣6。

沈逢辉/摄(视觉苏州供图)
然后我也没有推荐山塘街和平江路。
不是因为那时候山塘街和平江路还没开发,也不是因为开发后的山塘街平江路不好。
就算那时候已经有现在这么网红的山塘街和平江路,我也不会在节假日去的。
因为我每天就生活在这样的沿河街巷上。
在外地游客眼中是苏州特色的风景,在苏州人看来,就是习以为常的生活。
苏州人,只是一直生活在风景中罢了。
同样的景色,在人家眼里就是小桥流水人家吴侬软语,在我眼里,就是在小桥下用流水洗衣服的阿姨们在聊天。
同学好不容易来一次苏州,总不能推荐说,你就坐我家门口,看阿姨洗衣服吧?
我总觉得,园林和小桥流水固然代表着苏州,但总不能代表苏州的全部吧。毕竟,苏州除了假山流水,还有真山真水。
认同的请在评论区扣66。

鲍卫中/摄(视觉苏州供图)
所以当同学问我,那去哪里比较好的时候,我想了想说,去太湖里的西山吧。
那天我们玩的很尽兴,下了林屋洞,上了石公山,爬了一线天,还练了海灯法师的梅花桩。
对,就如同大家看了《都挺好》都去同德里,看了《北上》都去巴城老街一样,那时候海灯法师这部电视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可是大得多的多。
而我也充分尽了一个苏州人的责任,在岸边比试了一番打水漂后,指着波澜不惊的湖面对他科普,百分之七十的太湖,是我们苏州的!
但几年后我们重聚,愉快地回忆西山之行,他印象最深的,却是那辆69路公交车。
那曾是苏州最长的公交线,从老火车站一直到石公山,记忆中大概要停近70站,全程接近2个小时。

我笑着说,放现在坐,可能分分钟就崩溃了。
同学很严肃地回答,不会崩溃的,相反,这辆慢悠悠的公交,是苏州留给他最深的记忆,最好的印象。
从城里到村里,一站站地坐过去,暗自揣摩着一个个活生生的站名背后的故事,耳朵里听到的是“下一站,仇巷”,而不是“下一个路口,左转”,眼里看到的是扎着头巾的阿婆,挑着担的阿爹,而不是私家车前一长串的尾灯。
朋友说,车窗外,是绿水青山,车窗内,是风土人情。这也是旅游的一部分啊。
同样两个小时,一个花在热门景区排队刷手机,一个花在慢悠悠驶往远方的公交车上。哪个更值得?
其实,不管在那个没有高德导航的年代,还是在这个小红书攻略满天飞的年代,country road上的邂逅,都是旅途中意外的美好啊。
认同的请在评论区扣666。

关锦峰/摄(视觉苏州供图)
所以,不管以前叫农家乐,还是现在叫country walk,留在苏州的苏州人,这个五一推荐一个五个一的攻略。
第一天,去找一条河。
比如木渎的香溪,一个因为西施洗澡而得名的地方。或者西山的明月湾,据说西施在这里起床画眉。总之,绝对会让你从质疑夫差到理解夫差。
第二天,去找一道湾。
比如张家港湾,这不是普通的湾,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道湾,也是江海交汇的第一道湾。啥都不用做,就沿着江边,可walk可ride的吹江风,适合不轧闹猛但赶时髦的苏州人。
第三天,去找一条街。
比如芦墟老街,不是原生态,是极端的原生态,没有网红的咖啡店、酒吧和民宿,有老式的理发店、修鞋摊和供销社,这里藏着的既是时光,也是真江南。
第四天,去找一个岛。
比如光福的浮庙墩,是西崦湖(光这个湖名就很小众了)中的一个半岛,极小,只有十几户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一不想推荐它的理由,就是怕人去打扰他们清净又充实的生活。
第五天,去找一碗面。
比如黄埭的面。苏州好吃的面真的不只是城里才有,黄埭好吃的东西也不只是西瓜子,黄埭也不只有一家面馆,黄埭也不只是有汤面,还可以买挂面带回家。
觉得还不错的,请在评论区扣5个1。
有更好的小众宝藏地,也请在评论区留言推荐给大家。

猫叔/摄(视觉苏州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