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晓霞的乒乓球课充满欢声笑语。受访者供图
一个乒乓球,高速旋转后落地,弹出一道新的弧线。握拍22年获得19次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李晓霞,退役“着陆”后,人生如她最熟悉的小白球一样划出新的轨迹——高校教师、两个孩子的母亲、全国人大代表,这些新的弧线指向同一个落点,“如何让青少年主动对体育运动感兴趣?”
“我一开始不喜欢乒乓球。”6岁那年,李晓霞被启蒙教练“连哄带骗”带进训练馆,心里却惦记着足球、篮球那样“能大家一起抢球的运动”。
颠球、对打都没唤起她的兴趣,反而在给大家捡球时,趴在球台下面,李晓霞被乒乓球撞击台面的清脆声响吸引,“乒乒乓乓,那种声音像是有种魔力,我一下子就爱上了”。李晓霞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回忆,这个看似偶然的瞬间,让她主动拥抱乒乓球,从此开启了长达三十余年的相互陪伴。
“在中国乒乓球队的压力,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李晓霞坦言,在这个“最不缺冠军”的项目里,第二名也许就意味着失败。高强度的训练和对竞技成绩的极致追求,让她站上了运动生涯的巅峰,也留下了3处需要手术的旧伤。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她问自己:“我还能不能完成国家交代给我的任务?”当时的身心状态给出答案,28岁的李晓霞选择了退役。
这是李晓霞在人生赛场上主动发起的“攻防转换”。从奥运冠军到沈阳大学体育学院教师,在竞技体育和体育教育间切换,让她看到了“体育”陌生但新鲜的一面。
公选课最让李晓霞“头疼”。面对一群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学生运动基础差异并非最大挑战,大家对体育的认知不同才是难题。她意识到,竞技场上的那套逻辑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很多孩子对体育的认知是模糊的,甚至带着排斥,有人觉得体育课就是完成任务,应付考试就行”。于是,她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以前,李晓霞的乒乓字典里只有一个字:赢。“你不赢,就会被淘汰”,但在她的课堂上,“快乐”变成了第一目标,“有人喜欢体育,就有人不喜欢,作为体育老师,我的任务就是引导不喜欢体育的人去接触和了解它的魅力”。她的理念很简单:先让体育变得有趣,再谈技术。
“老师,这太难了。”有时,发现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李晓霞就开着玩笑说:“今天谁要是能接到我的发球,考试就算及格。”从将信将疑到踊跃参与,课堂很快有了赛场那样热烈的氛围。很多时候,颠球比赛、步伐游戏都让学生乐此不疲,她甚至允许学生“讨价还价”——“老师,今天太累了,能不能少练一会儿?”她会笑着点头:“行,那咱换个玩法。”
“凡事有商量,如果一味地强制施压,反而容易造成反感。”在李晓霞看来,“动”是人的天性,爱不爱动和运动体验直接相关,“人只有对一件事有兴趣,才会真正喜欢它”。但她并非一味“纵容”,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后,她会突然严肃起来,“上赛场就不能开玩笑了,比赛比高考更难,因为只有一个冠军”。
张弛有度的引导,也延续到李晓霞对她自己的两个孩子的教育过程。她没有强迫孩子继承自己的衣钵,却定下一条原则:“你可以选任何运动,但必须选一项。”站在母亲的角度,体育的核心不是成为冠军,而是培养一种终身受益的习惯。
愈发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李晓霞愈能看到青少年体育发展中的痛点。
退役后,李晓霞发起“霞旅”计划,通过青少年训练营、校园乒乓球课程等活动,让体育走进许多偏远山区和特殊教育学校。几年前,在辽宁的一所特殊学校,一个14岁的男孩紧紧抱住她说:“晓霞阿姨,我看你比赛的时候,还在正常小学里上学。”李晓霞的眼泪夺眶而出:“这些孩子需要体育,不是因为它能让他们变强,而是因为它能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被接纳。”她呼吁政策向这些“低洼”地区倾斜,“体育应该是每个孩子都能接触到的快乐”。
还有一个矛盾更具普遍性:尽管各界都在呼吁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但现实中,学业压力和家长、学校对运动安全问题的过度担忧,都已让学生对体育的热情渐渐淡化。在李晓霞看来,在保障甚至延长“课间10分钟”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反应,“有的孩子不想动,有的孩子不会动”。
“专业人干专业事。”李晓霞建议,增加退役运动员进入校园任教的机会,“既能解决运动员的转型问题,又能让体育教学更科学、更安全”,更重要的是,运动员除了专业的体育技能外,还经历过赛场的锤炼,在传递“体育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正确认识“体育”正是当下青少年普遍缺乏的一节必修课。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李晓霞曾就体育“饭圈化”现象提出建议。她表示:“我理解年轻人追星的心理,每个人都有偶像,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从偶像身上获得正向激励。”在她看来,运动员的价值不仅在于竞技成绩,更在于通过自身经历为年轻人树立面对挫折的范例。“哪怕不能让他们因此爱上运动,只要能传递战胜困难的勇气,就是有意义的。”但她也坦言,当这种崇拜演变成非理性的极端行为时,运动员作为当事人同样会感到痛心。
因此,每当有机会和年轻人对话,李晓霞都会强调“冠军是从失败中淬炼出来的”,她时常以蜗牛举例,“我一直觉得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尖,一种是雄鹰,另一种就是蜗牛。雄鹰有与生俱来的超强能力,但蜗牛有顽强的毅力,虽然一个小雨点都能把它打回起点,但它依然能一步步爬到塔尖,这样的精神就是体育精神,永不言败、勇往直前”。
在赛场上,李晓霞已能洞见“慢”的可贵,退役之后,她更享受明显慢下来的生活节奏,“以前眼里只有乒乓球,现在发现世界很大”。对现在的她而言,勇往直前的终点不是冠军,而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热爱生活的勇气,“珍惜生活中的小确幸,比如吃面的时候旁边有瓣蒜,这就很幸福”。
本报北京4月21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2日 08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