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自闭症日】
如何识别
“星星的孩子”?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以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为核心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我国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6-12岁儿童患病率达0.7%,早期识别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儿童早期显现。自闭症的成因复杂,尚未完全明确,据目前的研究表明,孤独症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基因问题、环境因素及其他可能因素。
自闭症的主要表现

自闭症的症状通常在儿童早期(3岁前)显现。核心症状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通常伴随语言和认知发育异常,并且其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因人而异,可能会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
1、社交-情感互动缺陷
社交方式异常难以进行正常对话,缺乏分享兴趣、情绪或情感的能力,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交互动。
2、社会交往中非语言交流行为的缺陷
眼神接触、身体语言和手势使用异常,难以理解和使用非语言沟通。
3、建立或维持与其发育水平的人际关系的缺陷
难以根据社交情境调整行为,难以发展同伴关系或对同伴缺乏兴趣。
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
1.语言、运动或物体运用刻板或重复
如重复的手部动作、使用物品或语言(如鹦鹉学舌)
2.过分坚持某些常规以及言语或非言语行为的仪式,或对改变的过分抵抗
对日常生活中的微小变化感到极度焦虑,坚持固定的日常安排或仪式化行为。
3.高度狭隘、固定的兴趣,且其在强度或关注度上是异常的
对特定话题或活动有异常强烈的兴趣。
4.对感官刺激反应过度或反应低下、或对环境中的某些感官刺激表现出异常的兴趣
对某些感觉输入(如声音、光线、触觉)过度敏感或反应不足。

不可忽视的早期信号
0-12个月预警迹象
哺乳期缺乏眼神凝视:正常婴儿2月龄出现社会性微笑,4月龄能持续眼神交流;
对呼唤名字无反应(需排除听力障碍);
身体僵硬或过度松软,抗拒拥抱姿势;
6月龄后仍未出现咿呀学语。
12-24个月关键观察点
缺乏"联合注意"行为:不会用手指物分享兴趣(如展示玩具);
模仿能力缺失:不模仿拍手、躲猫猫等简单游戏;
语言发育显著延迟:18月龄无有意义单词;
异常感觉反应:对特定声音/质地过度敏感或钝感。
2-3岁特征性表现
社交差异:
难以发起/维持同伴游戏;
无法理解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
偏好物品互动而非人际互动。
行为特征:
刻板重复动作(转圈、摆手等);
强迫性排列物品;
对日常程序改变产生强烈焦虑。

若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该怎么办?

婴幼儿期的大脑具备经验期待和经验依赖的突触形成,即可塑性。而婴幼儿时期,增加社交和学习体验能够促进神经环路向正常发育轨道发展,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ASD患儿的不良预后。



各领域、各学科都有不同的有循证依据的干预方法,本文不一一展开介绍。需要强调的是,自闭症的家庭干预治疗极为重要。通常建议由医生、治疗师、父母组成合作团队,培训和指导父母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给孩子实施基于循证研究的干预措施。而家庭干预的核心,是父母要跟随孩子的兴趣,做孩子的生活“配音师”,让孩子成为父母的“游戏导师”,而自己则要成为孩子的游戏小伙伴,帮助孩子在日常互动和游戏中发展各项能力,从而追赶达到孩子实际年龄应有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