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余 晖 程宦宁
4月10日,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阳光明媚,扎曲河清流潺潺,在日光穿映下波光粼粼,水气沁人。家住结古街道格下社区的东永拉巴老人吃过早饭后又准备出门遛弯,他的目的地是离家步行只有十分钟的扎曲河畔,这也是他每天必到的“打卡地”。
2002年,从杂多县退休后,东永拉巴和一家人就回到了格下社区,尽管今年已经83岁高龄,但东永拉巴腿脚灵便,每天到河边散步已成为他的习惯。漫步在河岸绿道,东永拉巴精神头很足,走上一截他便像生态管护员一般放慢脚步低头端详。
在河岸绿道一处名为“寻找水獭的踪迹”的展示牌前,东永拉巴停下脚步,望着展板上面的内容露出欣慰的笑容,“早年前的河道里,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河岸两边甚至成了‘公卫’,上游下来的清澈河水经过城市被污染,鱼鸟想安个家都难,更别说如今频繁现身的水獭了。”回望彼时,东永拉巴感慨,如今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相当大。
“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城里人也能时常见到以前感觉稀奇的野生动物,作为扎曲河畔的常客,我就亲眼看到过三次水獭。”2021年年初,在扎曲河畔第一次“偶遇”野生水獭,让东永拉巴兴奋了许久。
那以后,东永拉巴每天沿河边绿道散步锻炼,都会时不时驻足在岸边向河里静静观望,把寻找水獭当成其中一项重要“任务”,甚至在寒冷的冬季,也要在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河畔转转,期待能再次寻找到水獭的身影。
对于爷爷寻找水獭的执着,今年读小学四年级的孙女吉松巴毛早就习以为常,“每到双休日,爷爷就会带上我一起到河边散步,给我讲他在河里看到水獭的惊喜时刻,现在不仅在学校能学习到很多生态保护的知识,参与生态参观、体验活动,还能跟着爷爷寻找水獭的踪迹,我感觉既有趣也特别有意义。”
“别看我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这几年看的学的多了,对水獭还是了解一点。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对生存水质有着很高的要求,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完整程度有重要指示作用,可以说是河流健康程度的评判依据。水獭在市区河道接连出现,也直观反映出城区水环境得到改善,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介绍起河流与水獭,东永拉巴很是“专业”。
“这也多亏有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他们知道我非常关注这个事情后,专门给我带来了关于水獭生存环境的资料,还从手机上给我看水獭现身的新闻消息,让我了解到不少有关水生态和水獭的知识。”东永拉巴说。
“在平时的入户走访中,我们得知东永拉巴老人非常关注扎曲河水獭的事情,而后每次再去东永拉巴老人家,会在手机上专门搜索扎曲河和巴塘河出现水獭的报道,老人看到后非常高兴。而且,我们也会整理收集一些相关资料给老人,让他了解更多关于家乡生态向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信息。”格下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卓要说。
东永拉巴说:“虽然,我不太会用手机摄影摄像、看新闻,但每天电视里的央视新闻联播和省上新闻联播我肯定不会落下。我知道,水獭频繁出现在城区河道里,说明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自从第一次看见水獭后,我就想着什么时候再见,因为能看到水獭,就代表我们的城市生态环境在持续变好。在我看来,寻找水獭的踪迹就是寻找我们的幸福。”
2023年年初、2024年初春,东永拉巴又分别两次在河道里看到了水獭“光顾”。
“这么几年接连看到水獭,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身边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以前人们想出去散散步,除了几条街道也没好地方。现在,家背后的扎曲河畔已经成为老百姓休闲、赏景的好地方,每当走在一河清水旁,心里就舒畅。”东永拉巴说。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