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重庆第1眼 | 从“春日限定”到“四季可期” 让“赏花经济”直抵人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13:12:00    

清明假期,我市各地推出“赏花+美食+国潮+研学”等等特色玩法,开拓春日消费新场景。“赏花经济”,是经济活力的一扇窗。以花为媒,撬动新消费,究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让“花期”更为长久?今日一起聚焦。

这段时间,奉节县竹园镇的万亩李花陆续盛开,现场非遗民俗表演,让游客沉浸其中;在云阳县渠马镇促进村园隽桃园基地,阅读爱好者围坐桃树下,朗诵着与桃花有关的诗词;在垫江县恺之峰旅游区,千亩山水牡丹竞相绽放,景区通过盆栽牡丹设置多处拍照打卡点,推出机器狗舞狮、古筝、变脸等表演,为游客们带去丰富的赏花体验。

在潼南陈抟故里崇龛油菜花景区,3万多亩油菜花竞相开放。今年景区新增“花田火锅”项目,麻辣鲜香的火锅味与菜花的清香互相交织。

传统赏花游的局限性在于季节性明显、消费链条短,而通过“赏花+”创新模式,实质上带来的是“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链条消费体验。潼南的油菜花海与火锅美食结合,游客乘小火车穿梭花田后,在凉亭包间享用地道火锅,形成“视觉+味觉”的双重感受,奉节、武隆等地将非遗技艺融入赏花路线,游客既可赏花,还能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在两江新区礼嘉智慧公园,“时光缆车”穿行于粉色花海,吸引游客参与摄影比赛、短视频创作,推动周边文创产品销售。

这些跨界融合不仅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更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形成可持续的消费增长点。我们再一起去感受下“赏花经济”中的国潮风。

清明假期,在重庆园博园、鸿恩寺等地,一边是晚樱、桃花争奇斗艳,一边是汉服换装、国风写真格外走俏。不少游客身着汉服,穿梭花海之中拍照打卡,上演中式美学与自然景色的绝美邂逅。

游客通过穿汉服、簪柳枝、写素笺等具象化仪式,既强化了对清明文化的认同,也带动了文创产品的二次消费。这种文化赋能的背后,是情感价值向消费价值的转化。同程旅行数据显示,2025年清明假期,踏青、采茶、春日游园等传统节俗体验搜索热度同比激增75%,重庆与北京、西安、南京等城市共同跻身历史文化打卡地前列。

游客在花海中穿汉服、簪柳枝、写素笺,看似“跨界”的背后,实则是消费场景从单一观景到深度共鸣的升级。

假期前夕,我市发布城市公园春季赏花指南,涵盖各区县 168 个公园共 455 处集中赏花点。假期期间,重庆通过政策引导与惠民活动,又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

为进一步推动“赏花经济”,清明假期,全市推出200余项春季文旅活动及十大主题线路,分为“春光烂漫·悦鉴重庆”、“花漾春天·相约重庆”、“拈花拾趣·潮玩重庆”三大主题,涵盖花卉观赏、乡村寻春、山地徒步、采茶品鉴、田园采摘等多元场景,并配套100余项门票优惠。这些惠民活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在携程平台上,清明假期,重庆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5%、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24%、赏花游预订单量环比上月增长超5倍。可以说,融探花赏景、生态休闲、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赏花经济”,正为我市旅游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季节限定到产业升级,如何让“赏花经济”成为推动文旅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在 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易淼 教授 看来,要以场景创新实现多维度体验,突破传统赏花模式,在有条件的重要景点打造“花海+低空观光”融合场景,探索“空中花廊”观光航线,升级立体观景走廊,实现多维度赏花新体验;要植入沉浸式夜游项目,开发AI虚拟花神互动等数字场景,用光影艺术重构花卉观赏维度,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交叠共融。要以文化破圈激活巴渝元素,在“赏花经济”中串联具有巴渝特色的“琴、棋、书、画、诗、酒、花”等各元素,比如在花海中复现“巴渝十二景”,策划以花为媒的品茶论道、流觞曲水等传统文化体验;拓展“鲜花+非遗”模式,将夏布、陶艺、竹器等传统技艺转化为花艺文创产品,构建文化消费新场域。要以产业链延展创造溢出价值,培育花卉精深加工集群,延伸“鲜花+”产业链条,开发赏花主题的疗愈酒店、芳香理疗中心等业态,让传统花事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融观赏游玩、生态休闲、采摘体验和农耕文化于一体,让“赏花经济”实现从“流量变现”到“价值创造”的跨越。

“赏花经济”的本质是一场“文旅+”的生态重构。以花为媒,这座城市将自然之美、文化之韵、惠民之举与民生之需串联成链,让“赏花”成为城市活力新的注脚。这样的春天便不再受季节的限定,而是变得“四季可期”,而这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诗意——它不喧嚣,却足够持久;不刻意,却直抵人心。

(重庆广电-第1眼TV 傅了 张月藐 袁媛 李波 尹力 李嘉博 综合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