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科学减重,不只是吃得多动得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9:28:00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不少医院的内分泌科都开设了肥胖专病门诊,与传统的内分泌门诊老年人为主不同的是,肥胖门诊的患者以中青年患者居多,有单位体检提示BMI超标的中年打工人,也有执着于减不下去的小肚子的年轻姑娘,更多的还有一些在减重-反弹之间反复横跳的减肥困难户。肥胖门诊的火爆反映出人们对肥胖问题的普遍关注。肥胖不仅影响外貌,更是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作为医生,深感有必要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肥胖,掌握科学的减重方法。

肥胖:现代社会的健康危机

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2020年全球已有42%的成人存在超重或肥胖。在中国,肥胖率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22年我国成年超重/肥胖人数达到5.45亿。

肥胖不仅仅是体重数字的增加,更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它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脂肪组织多度积累或分布/功能异常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疾病。肥胖带来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它是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想知道体重是否超标?科学家早就发明了人体“计算器”——体质指数(BMI)!只需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就能得到你的健康密码:当数字亮起<24的绿灯,说明体型在线;若蹦到24-27.9的黄灯区间,意味着身体在提醒你“该减负了”;一旦突破28的红灯警戒线,肥胖警报已拉响!

但这个“数字裁判”也有盲区:肌肉壮汉和“虚胖”人群可能在它眼中变成双胞胎!健身达人的八块腹肌会被误判为“超重”,而老年人流失的肌肉却可能让BMI给出虚假的安全信号。这时候就需要请出“体脂扫描仪”揭秘脂肪的藏身之处,用软尺丈量腰围是否突破“苹果型身材”危险线(男性≥90cm,女性≥85cm),再通过腰臀比、腰高比等指标,像侦探般揪出内脏脂肪的蛛丝马迹。

真正科学的体型评估就像打组合拳:BMI负责初筛,体脂率检测脂肪军团规模,腰围丈量“隐形炸弹”内脏脂肪的囤积量,腰臀比则能看穿你是健康的“梨形”还是危险的“苹果形”。

肥胖的成因:不只是吃得多动得少

绝大多数肥胖的原因逃不开“吃得多、动得少”,但遗传因素在肥胖发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父母双方都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约40%-70%。某些基因突变会影响能量代谢、食欲调节等过程。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时间久坐、作息不规律、压力过大、摄入过多快餐、含糖饮料等,也是导致肥胖流行的重要因素。生活中的一些应激事件、生活环境的改变、焦虑或抑郁的精神状态,可能也会影响我们的进食习惯,导致肥胖的发生。

一些内分泌疾病也可导致肥胖,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下丘脑垂体疾病、高胰岛素血症、皮质醇增多症、Prader-Willi综合征等会引起体重异常增加,因此,如果发现经饮食控制、增加运动仍难以减重的患者,建议至内分泌科进行相关检查,排除这些可能导致肥胖的疾病。

科学减重: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制定合理的减重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建议每周减重0.5-1公斤,每月减重2-4公斤为宜。过快减重可能导致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等问题。

饮食管理需要科学规划。可以选择均衡低热量饮食,通常女性1200-1500kcal/天或男性1500-1800kcal/天。此外也可短期采用低碳水饮食、低脂饮食、高蛋白饮食、间歇性能量限制饮食等,也有一定的减重效果。

运动方案要循序渐进。建议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同时结合力量训练,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运动要持之以恒,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对于重度肥胖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以考虑药物治疗或代谢手术。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擅自使用减肥药物。

预防肥胖比治疗更重要。建议定期监测体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儿童青少年,要特别注意培养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记住,科学减重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相信通过正确的方法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每个人都能收获健康的体重和美好的生活。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陈颖超主治医师 乔洁主任医师

原标题:《科普 | 科学减重,不只是吃得多动得少》

栏目编辑:王蕾 文字编辑:左妍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制图

来源:作者:陈颖超 乔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