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飞鲸投研
医药融资,寒冬未尽!
据统计,2024年国内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额持续下滑,降至73亿美元,融资事件数量也减少至811起,均不足2021年高峰期的四分之一。
当前,全球医疗创投策略发生明显转变,不再一味聚焦创新潜力,而是更青睐成熟且确定性高的项目。
这一转变使得多家创新药企,陷入“融资断供”的生死竞速之中,保住现金流成了企业能否继续走下去的关键。

即便是身为行业巨头的复星医药,也未能置身事外。
仅在2024年度,复星医药便处置了旗下6家子公司的股权,并借助减持、出售持有资产等方式,成功回笼资金约30亿元。
到了2025年3月13日,公司再度发布公告,宣布已将和睦家医院及诊所的全部股权售出,持续推进业务的收缩。
如此举措实属意料之内,毕竟复星医药身上背负的包袱实在太沉重了。
自2010年设立复宏汉霖起,复星医药便踏上了并购进击之路。
此后,公司通过一系列布局运转,相继进入疫苗、医学诊断、医美、医院、手术机器人、CAR-T、小分子靶向药等多个细分赛道,一路野蛮生长。
复星医药甚至被外界戏称为“恒瑞医药+迈瑞医疗+爱尔眼科的结合体”。

对此,公司前董事长陈启宇曾公开表示,复星医药主要对标国际药企巨头强生,走多元并购的发展路线。
但近年来,受行业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明显看出公司的拓展之路,心有余而力不足。
首先,业绩表现不佳。
近年来,随着前两年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产品需求降低,复星医药业绩持续下滑。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410.7亿元,同比下滑0.8%;净利润虽同比增长27.7%,却仅恢复至2018年水平。
同期,公司整体毛利率仅微升0.13个百分点。可见,此次净利润大幅回升,一方面得益于期间费用率的管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2023年基数较低。

持续跟踪复星医药的朋友或许留意到,复星医药绝大部分的经营利润来自于其投资收益。
在2021年,公司投资收益一度高达46.24亿元,占当期净利润的98%,而其中80%以上来自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
然而,近两年来,投资收益却持续下滑。到了2024年,公司投资收益仅为21.05亿元,相较于2021年的巅峰时期,三年间暴跌54.48%。

其次,商誉、担保金额高企。
从多年来的业务发展轨迹不难看出,复星医药志在构建医疗健康全产业链。
为此,公司长期坚持多元并购策略,不断拓展业务版图。
但是,复星医药大规模并购的诸多公司资产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公司内部子公司层层嵌套,股权结构庞大复杂。
这不仅增加了管理难度,也使得商誉减值风险直线上升。
到2024年,公司商誉已增长之109.1亿元,占总资产的9.28%,成为公司发展中不容忽视的负担。

与此同时,复星医药的部分子公司造血与融资能力皆弱,宛如无底洞,需要公司不断融资担保,持续输血维持运营。
粗略统计,自上市以来,复星医药发布的担保相关公告近200条,且大多集中在公司步入并购式增长期之后。
根据2025年3月20日的最新公告,公司对外担保金额已达239.98亿元,担保总额占净资产的51.87%。
虽说相比2024年的338.61亿元与74.12%有所下降,但仍远超官方50%的限制标准。

另外,从被担保子公司的财务状况来看,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在最新的担保名单中,8家被担保子公司里,仅复星医药产业与复星北铃在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业绩盈利,其余几家均处于亏损状态。
巨额的担保金额,加上资质参差不齐的子公司队伍,极大地考验着公司的现金保障能力。

再次,自身负债压力大。
除了要为子公司持续输血、提供担保之外,复星医药自身的偿债负担也极为沉重。
截至2024年末,公司货币资金为135.2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25.96亿元。然而,其短期负债却高达187.1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也有44.61亿元,两项负债之和远远超过公司同期的类现金资产规模。
同时,公司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也均降至1以下,这表明公司流动资产不足以足额偿还流动负债,财务风险正急剧攀升。
最后,管理层频繁出走。
2024年以来,复星医药管理层变动频繁,已有6名高管相继离职,如前执行总裁李胜利、前副总裁许爱华和张跃建等。
要知道,高管团队是公司战略决策与执行的关键,如此密集的人员变动,不禁让人担忧公司未来战略执行的连续性。

不过,当下公司最紧迫的难题仍是资金问题。
巨额对外担保与负债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资金链断裂,公司未来发展将直接受阻。
幸运的是,公司在逐渐正视这些问题。
一方面,复星医药着力剥离部分医疗医药业务,积极推进管线调整。
自2023年下半年起,公司陆续关停几个国外高成本研发中心,将相关研发工作迁移至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国内。
在资金投放上,重点布局转移性结直肠癌、ESR1突变乳腺癌等竞品稀缺的适应症领域,同时大力推动TIGIT、EGFRADC等优势管线,全力塑造未来差异化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复星医药全力聚焦回收现金流。
2024年,公司经营现金净流入达44.77亿元,同比增长31.13%,增速超越当期经营性利润,创下历史最优成绩。

同时,复星医药也在持续开拓海外市场。
目前,其制药与医疗器械业务已广泛覆盖美国、欧洲、非洲、印度及东南亚等地区,组建起超1000人的海外商业化团队,海外营收占比达27.51%。
2025年,公司的斯鲁利单抗已启动欧洲销售,并且在未来1-2年内有望获美国FDA批准。
因此,凭借全球销售网络优势与创新药研发推进,复星医药有望在2027年实现PD-1产品在欧美市场商业化价值,步入发展正轨。
最后,总结一下。
长期并购使得复星医药背负着沉重的商誉、负债及对外担保负担。
不过,公司正积极减负,重新聚焦核心业务,至于何时能摆脱困境、实现飞跃,不妨给予其更多耐心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