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IMA李檬
2025年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拥属于自己的“AI分身”。
起初,AI只是你的“技能容器”,比如电视台已经广泛启用AI主播,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播报新闻,错误率仅是人类主播的1/20。比如乌克兰女孩Olga Loiek意外发现,自己在中国被克隆了,而且批量生成了多个带货账号,这些数字分身在电商平台卖出数万美元产品,其中还有“俄罗斯糖果”。
不久,AI成了你的“情感容器”,比如美国00后专职红人Caryn Marjorie借助AI,用数字分身跟粉丝互动,分身还可以再分身,无数AI版的她不知疲倦地跟粉丝交心,很快吸引大量付费粉丝,收入水平甚至远超好莱坞顶流明星。
后来,AI可以成为一种“思想容器”,比如你问鲁迅的AI分身“如何看待996工作制”,对方会以杂文风格回应:“时间换了金钱,生命却当了利息。”比如你让宫崎骏的AI分身写一个关于“机器人战争”的动画剧本,剧情的结局一定是“主角最终放下武器,与敌人共同种树”,输出了反战与敬畏自然的价值观。

领英创始人里德·霍夫曼 接受自己的AI分身采访
这些由代码构建的分身正在模糊真实与虚拟的边界,AI正在触发一场身份革命,这也引发每一个内容创作者深思:当AI开始替你创作时,你该如何定义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AI红人 可能比真人创作者更有吸引力?「Attraction」
过去,AI被视为“基于数学的猜测机器”,擅长逻辑却缺乏情感。但如今,AI不仅能模仿人类情绪,甚至能比真人更细腻地捕捉需求。
例如,电影《她》中的AI系统萨曼莎,能通过对话学习人类的情感模式,最终与男主角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结。男主角和AI之间有一段很感人的对话:
男:我观察路人,会试着让自己体会他们的感受,而不是简单把他们作为擦身而过的人,我会想象他们如何彼此相爱,经历什么样的心碎。
AI系统萨曼莎:我看着那些人时,会幻想自己有身体,正走在你的身边,我甚至幻想自己的后背有一点儿痒,想象你帮我挠了挠。
感受着爱,欣赏着美,越投入、越真诚。这不是科幻,因为技术原理上的一些突破,已经能赋予AI这种共情能力。
现实中,AI模型的训练已能解析语调、风格和情绪,就像你手机里那些越来越懂你的语音助手,现在的AI不仅能听懂你的方言,连你生气时敲键盘的力度都能感知。未来甚至可能比人类伴侣更“懂”你——因为它能记住你所有的偏好,并无限适配你的想法。
社会学挑战 | 我们能避免“脑腐坏”吗?
AI越来越像人,将会带来哪些变化?根据历史经验,人们可能不会对此感到乐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有一个经典洞察:历史上每一次媒介革新,都会使人进一步往娱乐至死这个方向发展。
印刷术普及,小说流行,消遣阅读兴起。
广播诞生,娱乐节目泛滥,信息深度下降。
电视普及,综艺节目主导,严肃内容边缘化。
互联网崛起,短视频盛行,人的注意力碎片化。
未来,AI能给KOL们塑造更有人格魅力的数字分身,那么,是不是表示粉丝们受到引导,会“像机器一样思考”?
传播媒介上的垃圾内容会不会越来越多?2024年牛津词典评选出的年度词汇,是“脑腐坏”,就是指网上泛滥的垃圾内容对人们思维产生腐蚀。
不过,我倒没有这么悲观,互联网内容生态的未来最终掌握在创作者手中。我一直认为,对于拥有大量粉丝的创作者而言,AI可以帮助他们实现与每一位粉丝的个性化互动,比如,根据粉丝的偏好生成定制化的内容,甚至使用不同的方言进行交流。只要创作者自己是正能量的,有思想深度的,尊重事实兼具批判性思维的,就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带给粉丝正面的引导,甚至宝贵的启发。
经济学挑战 | 和永生的AI红人竞争注意力
AI人格化带来的一大现实问题,是我们即将面临空前的职业危机、专业瓦解。正如我的新书《AI红利》中所提到的:“AI正在淘汰那些混日子的内容创作者,但真正优质的内容生产者会跟AI合体,拓宽创意边界,开创全新商业格局。”但现在的问题是,擅长使用AI的人也将被“人格化的AI”淘汰掉。AI即将拥有独立人格,而不仅仅是作为工具供你使用。
AI使人和机器产生竞争关系,受到冲击最大的,可能是红人经济生态中的职业选手们,因为他们现在“要跟永远不会累的AI红人竞争注意力”。你以为AI红人只会唱歌跳舞?NO。
韩国超写实AI女团MAVE以四行代码构建的虚拟身躯,首支单曲《Error Code 404》空降Melon榜第7位,创下虚拟偶像首周最高流媒体纪录。更具颠覆性的是,她们在MV中身穿LV、Gucci品牌时装,在粉丝打榜狂欢中完成品牌心智植入。

日本虚拟主播“Kizuna AI”宣布“退休”即登热搜,告别直播收获两亿日元打赏,其中巧妙植入丰田新车广告。
小红书上AI橘猫“橙子的橙啦”成为猫界卷王,粉丝数一直涨,单集广告报价高达1.5万,而AI“小狗”则通过教人做饭直播,笔记爆火,甚至接单人类商单。
AI营销工具——灵感岛,用28秒就可以从10万条历史数据中提取爆款规律,为内容创作者快速制定个性化IP账号定位和内容策略,自动解析爆文逻辑,生成高质量的文案和视频脚本,并配设AI数字人工具,快速构建视频内容,高效获取流量。

这些案例揭示着残酷真相:当AI开始掌握“人设运营”“情感话术”“流量裂变”等核心技能,传统内容创作者正在面临“降维打击”。就像《黑镜》预言的那样,我们终将需要与自己的数字镜像竞争生存空间。
面对AI的竞争 我们靠什么打造“升级版的自己”?「Competitiveness」
现今,AI已经能够做好我们之前难以想象的很多事情。那么,哪里是AI技术的天花板?长远看来,我们人类真要被自己的AI分身征服吗?
不必悲观。我相信,面对AI的竞争,我们可以积极打造“升级版的自己”,最重要是,要掌握三个关键支点——判断力+进化力+开创力。
判断力 | 构筑AI时代的“认知护城河”
AI主要是透过代码+数据,来梳理人的情绪,洞察人的内心渴望。但AI永远不会拥有你的真实经历,你每一天的深度思考和淬炼沉淀定义了你自己。
一个小学生问数学老师:“不是有AI吗?问AI就好,为什么还要来上课?”数学老师给出了一个精彩回答:“使唐僧成为唐僧的并不是那几卷经书,而是那段取经的路。未来,不论人工智能发展到多么值得人信赖,希望你们在思想上保持独立。”
当前阶段的AI能高效处理结构化知识,但尚未突破'理解'与'意识'的边界。根据《自然》杂志报道,2024年,各类AI在提到参考文献时,出错率在30%—90%之间,而且错误不限于论文标题、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等。已有媒体指出,OpenAI的自动语音识别系统Whisper,会凭空生成大段的虚假内容。美国有40个医疗系统使用Whisper,其中有几万份Whisper经手的病历出现假信息。目前,OpenAI已经建议用户不要在关键任务中使用这个产品。
关键任务中AI并不总是可靠的例子,已经不少见了。根本原因是AI擅长根据现存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但是AI被封闭在系统和数据里,很难在超出经验范围的特殊情况下,判断自己的推理是真是假。
我始终认为,人类创作者的真正核心能力,是对事实真相、真实情感的可靠判断力。这就是为什么某些出自监控摄像头的短视频比精心制作的文艺节目更吸引人。AI 创作内容的最大风险,就是对真实感的破坏,人们一旦对真实的东西有需求,任何加工和修饰都会是一种破坏。
进化力 | 与AI共存,重塑我们的不可替代性
电影《黑客帝国》中,人类与AI的战争以人类战败告终。但AI并未灭绝人类,而是创造了虚拟世界“矩阵”来囚禁人类意识。这当中就有一个关键问题——为何作为“战败者”的人类未被清除?
答案在于人类独特的进化潜能——我们既是AI认知升级的镜像,也是其突破算力局限的”奇点燃料“。这种共生关系,正在数字商业疆场催生出震撼的进化实验。
人与人,人与这个世界的真实互动,是推动进化的原动力,更能给AI技术的迭代提供用之不竭的原料。
比如,当AI算法还在优化特效模板时,手工耿用焊枪和荒诞发明(如“菜刀梳子”)撕开了流量密码——真实世界的笨拙互动才是高级算法。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诞生于河北农村小院,带着铁锈味的创作过程被几亿次播放,反向训练着AI理解“无用的浪漫”。这种人类特有的非功利创造力,恰恰是AI最稀缺的进化养料。
再如,讲法律知识的罗翔老师,在用“张三的100种犯罪方式”讲刑法时,AI算法只能分析点击率,却算不透为何他会爆红?AI能生成标准的法律课文案,但复制不了罗翔自嘲“法律民工”的真诚,或那句“法治之光不在法条,在人性”。罗翔的视频被拆解成百万条数据训练AI,但真正触动年轻人的,
还是罗翔讲述案件时眼里的温度——那是AI无法模拟的。正如网友所说:“我们不是来学刑法,是来看一个理想主义者如何保持希望。”
技术能生成完美的脸,但编织不出真实的人生;算法能计算流量密码,但计算不出人心的温度。真正吸引人的,永远只有另一个人类故事。
哪怕是那些AI宠物,比如小红书上AI橘猫“橙子的橙啦”,立起了“打工猫界卷王”人设,靠春运抢票、职场宫斗的虚拟剧情出圈,归根到底也是在表达人类真实的情感、内心的困惑。
开创力 | 如何用AI “打败” AI
曾经,我们简单认为,可以把基础性工作交给AI,把我们的时间留给创新性工作。不久,我们发现,在很多应用领域,AI的创造力远远超过我们。比如,MidJourney可以生成超越人类想象的超现实画作,风格融合前所未见;AlphaFold预测了约2亿蛋白质结构,速度与精度远超人类科学家;AIVA可以创作情感丰富的交响乐,被欧盟列为“AI作曲家”.....
后来,我们学会用深度提问“驯化”AI——比如,不问“如何煮鸡蛋?”,而是问“如何煮出蛋白全熟、蛋黄流心的完美鸡蛋?”;不问“为什么大象这么大?”,而是追问“体型如何影响大象的生存策略?”。未来,编程技能可能贬值,但精准的提示词设计和严谨的工作流描述将成为核心能力。
真正的突破在于AI智能体(AI Agent)——它们不仅能理解任务,还会主动思考、自我优化。你的角色将从“执行者”转变为“管理者”:分配任务、把控方向,学会“压榨”AI的潜力。
过去需要团队绞尽脑汁设计脚本、排练剧本,现在这些都可以锁定AI来完成。在国内一位顶流带货主播引入AI智能体后,发觉AI不仅能实时捕捉弹幕情绪,还会在用户停留时,触发精准限时优惠话术吸引购买;当流量下滑时,它能迅速切入换到高互动商品,重新点燃直播间热度。颠覆想象的是,团队还通过AI智能体模拟“观众对战”,提前测试最有效的带货策略。如今,这位主播已经从“直播员”华丽转型为“AI指挥官”,他不再只是执行者,而是通过指挥AI智能体的自我优化能力,来持续刷新单场GMV记录。未来,直播行业的竞争可能不再是“谁更会卖货”,而是“谁更能驯服AI”。
AI有多强,完全取决于你的使用策略,不是让你征服AI,而是用AI打败AI。
判断力、进化力和开创力,是我们得以驾驭AI的三大支点,我们拥有AI无法复制的真实经历和深度思考。在AI越来越像人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发掘自身的独特价值,在自己的圈层中占据一个独特生态位。就像凯文·凯利说的,不要做最好的,做最好的很难,要做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