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

蔚来创始人李斌的个人微博截图
近日,在蔚来ET9交付仪式上,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与蔚来品牌创始人李斌展开对话,方洪波提出:“要不要PPT,要不要加班或者开会,这实际上是个符号,95%以上的加班都是形式主义的加班。”这场科技与制造业领头人的互动,因这句直率之语戳中了无数打工人的痛点,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众所周知,加班是企业和各级机构应对突发任务、冲刺关键节点的应急手段。但不知何时起,它演变成了衡量员工态度的KPI。在某些企业,员工在办公室“摸鱼”到深夜,只为领导经过时亮着的电脑屏幕。团队为一份报告通宵开会,只为证明“足够努力”。甚至有人白天划水,晚上加班,只为蹭一顿加班工作餐和打车补贴。这些荒诞场景的背后,是职场异化为时间竞技场的残酷现实。
从表面看,“形式主义加班”是员工的选择,但其根源在于管理思维的僵化。许多企业将工作时长等同于“忠诚度”和“奋斗精神”,却忽视了对目标管理和效率提升的探索。管理者习惯用“谁走得最晚”来评判团队,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标榜企业文化。这种简单粗暴的考核方式,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惰性。更深层的症结,则是长期以来社会对“吃苦”文化的过度推崇,将无意义的消耗美化为成功的必经之路。
事实上,当加班沦为表演,其危害远不止电力、人力、场地等资源的浪费。对员工而言,长期无效加班透支身心健康,挤压家庭生活,甚至导致“上班演戏、下班疗伤”的恶性循环。对企业来说,低效的加班文化抑制创新活力,让真正有能力者可能因厌倦而离开,留下的往往是擅长表演的平庸者。更严峻的是,这种风气若持续蔓延,将扭曲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让表演式奋斗挤压真才实干的生存空间。
破除加班迷信,需要管理思维和职场评价体系的转变。管理者应建立更科学的考核系统,用成果说话而非用工时计量,将工作成果与工作时长松绑;推广数字化工具实现流程优化,减少无效等待时间,实现高效协同。更要在企业文化层面重塑价值坐标,让“结果导向”取代“表演导向”。有咨询公司的跟踪研究表明,实施弹性办公的企业,其员工创新提案数量平均增加62%。若企业都能用“产出质量”替代“在场时间”,形式主义加班自然就会失去生存土壤。
这场关于加班的讨论,本质是对劳动价值的再度审视。当职场褪去形式主义的浮华外衣,回归效率与价值的本质,人们或许就会发现:真正值得奋斗的事业,从来不需要用无意义的加班来粉饰。健康的企业生态,应该奖励解决问题的高手,而不是培养加班作秀的演员;精彩的职业生涯,应该用成绩单说话,而不是靠刷疲惫感证明一个人的努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