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构建产业链的主体力量,“链主”企业更是产业链的“牛鼻子”,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需要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近年来,贵州省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制定“一图三清单”,以“链主”企业为牵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产业发展格局,有效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本次策划通过挖掘“链主”企业落地发展、吸引配套的成长路径,展现“链主”企业对产业生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以及产业从无到有、逐渐形成集群的“链式招商”创新逻辑。
中药饮片一年能“泡”出多少产值?在安顺经开区,安顺市宝林科技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林中药)给出答案:4亿元。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亮眼成绩,更是其作为“链主”企业引领产业发展的有力见证。
3月18日,在宝林中药定制药园,工人们正在大棚内精心管护毛慈菇、黄精等药苗。这片占地2000余亩的基地,通过标准化种植和全程技术指导,每年可培育超355万株种苗,覆盖毛慈菇、黄精、何首乌等21个优势品种。
“我们与农户合作,提供种苗和技术,药材成熟后统一收购,以‘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实现共赢。”基地管理员龙永久介绍,目前,宝林中药已累计在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平坝区、安顺经开区等地共建了2万余亩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30余个中药材品种规模化种植,直接带动当地500余户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户均年增收8000余元。此外,公司的中药材趁鲜加工基地和仓储物流基地,为周边村民提供了30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3.5万元以上。
走进宝林中药生产车间,多条自动化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工人们正将黄精、白术等中药材分拣、炮制、包装为中药饮片产品。

“2024年,公司产值4亿元,2025年目标产值4.5亿元。我们始终以成为贵州省中药材行业龙头企业为目标。”宝林中药销售部负责人吴小猛告诉记者,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公司新建了育苗实训基地、仓储物流追溯体系基地、中药材提取车间、中药材趁鲜加工基地等项目,全面提升产业链各环节的标准化与效率。
近年来,安顺市将中药材列为乡村全面振兴支柱产业,通过土地整合、资金倾斜、技术支持等措施培育“链主”企业。安顺经开区瞄准“短链轻工”产业机遇,以“强链补链”思路吸引配套项目落地。
作为安顺市中药材产业的“链主”企业之一,安顺市宝林科技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以“三产融合”为轴心,通过“育苗、种植、加工、科研、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吸引了众多上下游企业聚集。从提供优质种苗、保障源头品质的中药材种苗培育企业,到根据不同中药材的生长需求、精准提供专业肥料的肥料供应企业,再到包装材料企业、物流运输企业,超20家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作,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宝林中药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自2014年落户安顺经开区以来,先后与贵州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等高校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组建科研团队攻关种苗繁育、趁鲜加工等技术难题。
如今,该公司投资建设的中药民族药协同创研中心正式投用,依托东西部协作政策,联合广东药科大学开展道地药材成分分析与新药研发,不断推动产品附加值提升。同时,引入物联网技术,构建“种植过程管理实训基地”,通过环境监测、智能灌溉等手段提高药材品质,还研发出15项实用新型专利应用于饮片生产工艺,确保产品符合国家药典标准。此外,该公司还与贵州百灵集团等药企结成产业联盟,成为其核心原料供应商,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近日,宝林中药所产的太子参、红花、桔梗、炙黄芪、白术、炙甘草、地黄、合欢皮等品类中药材,入选全国中药饮片联盟采购名录。公司总经理余轩俊表示,企业将继续深化产业融合,让中药材产业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金钥匙”。
从农户手中的一株药苗,到车间里的一片饮片,再到实验室中的一剂新药,宝林中药正以“链式”动能,在安顺经开区,构建起一条以“链主”企业为核心、辐射上下游的中药材产业生态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曦
编辑 胡耀元
二审 杨红
三审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