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美国政府近日出台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全球市场深刻震荡。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指出,这些以关税等为威胁、要挟的限制措施是错上加错,再次暴露了美方典型的单边主义、霸凌主义本质,既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更与多边主义背道而驰,将对中美经贸关系产生严重影响。
美方所谓“对等关税”,其出发点不是基于规则和协商的对等,而是以片面认定的贸易逆差为依据,通过单边加征关税的方式,向贸易伙伴施压以谋求不对等利益。本质上,这是披着“公平”外衣的保护主义,是对自由贸易精神的背离。这类关税工具的泛化使用,不仅损害了相关国家企业的正当权益,也使美国本土企业和消费者承担了额外成本,全球市场对此已发出强烈预警。
针对美方的关税措施,我国已根据国际法基本原则和法律法规采取必要回应,对原产于美国的全部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将部分美资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同时就相关问题启动了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这些举措表明,我国在维护自身发展利益的同时,始终致力于以制度化方式维护公平有序的国际贸易环境。我国始终强调通过对话而非对抗来妥善处理分歧,推动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合作回归国际主流。
中美经贸关系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已深度融合、相互依存。回顾历史,尽管不乏摩擦,但总体上仍运行于“规则—协商—共识”的框架之内。当下,美国以关税手段频繁施压,不仅无助于解决其国内的结构性经济难题,反而会不断削弱外界对其制度稳定性的信任。
关税政策的连锁反应正在外溢。全球股市短期震荡,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反映出市场对供应链安全的高度焦虑。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不仅关乎各自经济的健康运行,也对全球产业链协同、市场信心和贸易规则的可持续推进具有重要影响。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多家机构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反映出全球市场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正在升温。
与之相比,我国始终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维护者。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落地生效,稳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与各国多领域深化务实合作,拓展互利共赢的全球伙伴网络,共同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我们始终相信,稳定、公平、透明、非歧视的国际贸易环境,是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任何单边主义、零和思维,都将对全球产业链和各国民众的福祉产生广泛负面影响。
今天,全球化正经历新一轮重塑,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加快崛起,正在重构世界经济格局。与此同时,我国对美出口的依赖正在逐步下降,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区域合作伙伴的出口持续增长,显示出全球市场正在形成更加多元、富有弹性的互联网络。个别国家试图以关税构筑壁垒,这难以改变全球经济互联互通的大趋势。
正因如此,当下更需要各国携手维护开放、公平、包容的国际贸易秩序,重申互利共赢的全球治理理念。互利,不是借施压换取让步;共赢,也不是靠高筑关税换得短期利益,而应建立在尊重差异、包容发展、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无论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还是在建设可持续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方面,中美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两大经济体,依然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将经贸关系工具化、情绪化,最终只会削弱自身的战略韧性,也会动摇外界对其政策可预期性的信任。
互利共赢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构建全球经济共同体的基本逻辑。它体现的是一种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合作理念,更代表着各国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融合背景下实现利益对接的现实需要。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贸环境下,我国始终倡导通过规则、机制和对话妥善处理分歧,将摩擦控制在理性、可控、可预期的范围内,为合作营造更加稳定的外部环境。
真正的合作不是建立在排他性基础上的利益争夺,而是在互相理解和共同目标之上展开协调与协同。分歧本身并不意味着合作的终结,真正影响未来走向的,是能否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有效应对分歧,维护合作的基本框架与沟通渠道。只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就有望在困难中寻找转圜,在互动中达成共识,为全球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与积极预期。
(作者:余心玎,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