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阅古人圣贤语录,偶然看到一首近乎白话的“打油诗”,出自隋末唐初的诗僧王梵志,诗题唤作《吾富有钱时》,诗文如下: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
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诗文的意思,也是“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不需要你有多好的古文功底,一读便知其晓:
当我有钱的时候,老婆孩子看到我都说好。我要是脱下衣裳,她们就会立马帮我把衣裳叠好。我要出去挣钱,她们就会殷勤地送我来到大路。我带着辛苦挣来的钱财回家,她们就会眉开眼笑,像鸽子一样在我周围盘旋,像鹦鹉一样在我身边环绕。
有时候我难免失志落魄、贫困潦倒,她们就开始对我一脸嫌弃。人生一辈子,总有贫穷时,也有转运时。如果只图钱财不顾人,那么时间会给出“报应”的。
王梵志是卫州黎阳人,也就是如今的河南浚县人,隋炀帝杨广到唐高宗李治年间在世。王梵志原名“梵天”,生卒年、字号家世均不详。据史料记载,王梵志童年时家境尚且殷实,自幼饱读诗书,成年后娶有妻室,生有儿女,人至中年,因遭遇变故,家业开始败落凋零,看淡世情之后,皈依释伽,一心礼佛。晚年时,王梵志境况愈发萧条,年逾七十圆寂。
王梵志晚年喜作诗宣扬佛法,以达到“劝诫世人”的目的。王梵志诗词浅显直白、通俗凝炼,多用“假语村言”,偏口语化,与当时流传的“打油诗”风格相近,但格调要稍微高一些,有些诗词,类似于佛家偈语,因其劝人向善,唐朝初年,在民间流传甚广。
《吾富有钱时》是一首感慨“人情冷暖”的诗作,王梵志以概述的笔调,指出妻子儿女态度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一个“钱”字:拥有钱财时,妻室儿女便前来殷勤相凑;而一旦运势不佳,“捉襟见肘”、“囊空如洗”之时,便遭到“怒目而视”、“冷眼旁观”,纵使家人,也不过如此,尤其教人心寒。
唐代罗隐《筹笔驿》有诗句云:“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梵志在诗中选取几则“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以简炼的笔触,不着笔墨地叙述出“命顺命败”的场景,毫不留情地加以批判,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又着人痛心疾首。
从表面上看,全篇既没有精彩的“训世诫言”,也很少有环境氛围的“艺术描绘”,于平淡之中、信口拈来,率然成章,全诗言近旨远,发人深省,别有一种“淡而风雅”的诗趣。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步步围绕着主题,写得颇有情致。全篇高度概括,生动描述了作者对“世情险薄”的愤激之情。
明代著名的音律学家朱载堉,曾经也写过一首风格类似的“白话”歌谣,名曰《山坡羊 · 钱是好汉》:
世间人睁眼观看,论英雄钱是好汉。
有了钱诸般趁意,没了钱寸步也难。
拐子有钱,走歪步合款;
哑巴有钱,打手势好看。
如今人敬的是有钱,蒯文通无钱也说不过潼关。
实言,人为铜钱,游遍世间;
实言,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这首散曲,以其“言辞犀利”的笔调,对“金钱万能”的丑恶世情,进行了“赤祼祼”的嘲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金钱成了“英雄好汉”,成了普罗大众争相追逐的目标;而仁义道德,却成了“一纸空文”。
有了钱,原本并不美好的东西,开始变得更加美好;原本很难做到的事情,也可以轻易地做到。没有钱,再大的能力,也无处施展;没有钱,希冀的目标,也难以达到。人们为了金钱,可以“卑躬屈膝”、“赴汤蹈火”,这种“金钱”对人的异化,反映出来的世态丑恶行径,无不教人深思。
千百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嫌贫爱富”现象,似乎从来都没有变过,很多时候,亲情被金钱所污染,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重新修订的《增广贤文》有云: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贵人。
门前拴上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
门前放根讨饭棍,亲戚故友不上门。
世人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路行心。
仔细读来,这些流传许久的古话确实很现实,所谓“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即是此理:穷的时候,住在闹市之中,也无人和他来往;富的时候,住到深山林里,也有人和他攀亲认故。
世间人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朝一日,等你有钱了,亲朋好友都来嘘寒问暖。你没钱了,围绕你的,都是一些冷嘲热讽。没人搭理你说的话,因为你人微言轻。没人支持你做的事,因为你无等价权。
子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改节”。穷人虽缺钱,却不可缺志。《周易 · 系辞下》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到了穷困艰难、无路可走的时候,就要想办法寻找出路,努力改变现状,依靠自己的智慧,苦心经营、勤劳致富,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生气不如争气”,越是身处深山,越要吐露芬芳;越是贫困遭际,越要意志坚定,有志者事竟成,愿你我都能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